content

中國奶粉二度恐慌為哪般

 2011-02-23 13:4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5
    小字

中國內地再次出現奶粉荒,大批內地人士到港、澳地區採購奶粉,以至某些品種出現斷購現象。

這是中國內地奶業的第二次恥辱,也是內地市場運作成本的真實體現。此疾不除,未來市場動作成本將越來越高,總有一天,我們得回到以貨易貨時代。

牛奶行業已經被三聚氰胺大傷元氣,現在再次被皮革奶重擊。我們首先看到行業普遍缺乏最起碼的倫理,在人命關天的嬰兒奶居然敢摻雜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之後則是有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的皮革奶。某些企業的底線已經到達只要今天吃不死就與我無干的地步,如此大規模的失信是史上罕見的。

政府難辭其咎。

首先是處置太慢,其次是處置不力,就牛奶行業而言,在三聚氰胺奶氾濫成災、結石寶寶現象無可遮掩後才下決心整治,但在整治的過程中卻令人難以置信地左右開弓,既懲罰了造假者,也以其他罪名懲罰了受害者家長。

在懲罰的過程中政府沒有追究到底,利益根基依然完好。從美國論文中活學活用三聚氰胺的化學家們沒有受到懲處;生產三聚氰胺的整個生產鏈條沒有追究到底;涉嫌摻雜三聚氰胺的大企業被輕輕放過,一些高管甚至還獲得了期權的獎勵;瀆職的檢驗部門官員浮出水面又被放到冰山之下。媒體對於三聚氰胺的報導在各種原因下被迫無疾而終。

由於造假成本過低而收益太高,政府的處置給造假者劃出了成本底線,反而使造假者有了明確的收益預算。因此並不奇怪,造假愈演愈烈,幾分錢成本的假雞蛋、十塊錢成本不到的假燕窩、幾十塊錢成本的高檔葡萄酒四處開花。

這既是一場食品災難、也是一場生態災難、更是一場經濟災難。以葡萄酒為例,朋友告知,在河北等地真葡萄酒被擠兌得無路可走,中國最適合種植葡萄酒的產區之一葡萄樹被大量砍伐,由於葡萄酒樹齡成熟期起碼在二十年以上,這也就意味著,中國起碼在二十年內不可能大量生產優質葡萄酒,更別提培育出中國自己的高檔葡萄酒品牌了。

讓人稍感安慰的是,此次皮革奶事件由農業部最先通告全國,沒有一瞞到底,算是進步。日前,農業部下發「2011年全國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計畫」和「農業部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工作規範」兩個文件。此次安全監測計畫提出,除所有抽檢樣品都必須檢測三聚氰胺外,其中30%的樣品還要檢測皮革水解蛋白和鹼類物質。

光有檢測還不夠,相信消費者都有同樣的疑問,負責產品質量的部門去了哪裡?造假的企業究竟受到了什麼樣的處罰?對於造假企業是否有利益追溯剝奪機制?對於那些大到不能倒卻有造假嫌疑的企業又將如何懲處?誠信的企業家是否有了生存的空間?

企業的激勵機制至關重要,由於沒有機制給誠信企業以獎勵,導致創新企業被抄襲企業逼死在岸上,一些造假企業在證券市場獲得天量資金,企業因為造假獲得犒賞。沒有正確的激勵機制必然是劣幣驅逐良幣,最終的結果是中國市場效率大大降低。很大一部分GDP產生在偽劣產品、強拆等方面。

直接的信用損失難有確切的數據。來看2003年的一則數據,當時人民銀行調查,有51.3%的改制企業有逃廢銀行貸款債務行為,逃廢銀行債務達1851億元。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理事長張彥寧透露:中國每年由於企業誠信缺失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855億元,其中每年因為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1800億元,由於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產品質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有2000億元,由於「三角債」(另據蔣正華透露目前全國三角債大概有15000億元) 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社會誠信缺失已成為企業和銀行提高經營效益和穩定發展的嚴重障礙。

2004年,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山西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損失佔整個GDP的三分之一。根據汕頭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因為質量信用問題給其經濟帶來的損失應該在20%左右。另有統計稱,由於信用缺失,我國每年財政上的損失高達約五千個億;十幾年來,我國金融、銀行業的貸款損失大約四萬個億。

奶粉一再恐慌反映的是市場監督和誠信機制一再失靈,長此以往,建立中國市場與品牌所需要的土壤就不可能,市場化的根基虛弱無比。

以金融業為例,沒有抵押品,銀行就會出現天量壞帳,導致現代金融體系無法建立,金融創新往往被投資者視作圈錢,只有投機機會;社會的中介評級機構屢屢爆出黑幕,使市場評級成為金錢交易的代名詞,債券衍生品無從建立。

建設內需經濟,中國需要自己的品牌,沒有人願意為產品創新與品牌營銷付出代價,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國粹產品,大多數淪為地攤貨,結果是不僅奶粉,除高檔白酒之外的奢侈品牌由境外企業獨霸中國市場。中國的假冒偽劣產品使境外奢侈品公司獲得了更高的溢價。

國人也許可以自慰,美國上世紀初也曾出現假貨橫行、內幕交易橫行的現象,日本與中國臺灣地區也曾是偽冒品的代名詞,但從來沒有一個經濟體可以靠偽劣產品立足於世界經濟之林,美國等地都出現過對假冒偽劣產品刮骨療毒式的重拳整治。

媒體的監督與法律的嚴懲並行不悖,當造假的成本遠遠高於收益時,當結石寶寶家長獲得高額集體賠償,當媒體出現越來越多的深度報導,當民間維權團體被賦予更多的信任,中國的市場化制度根基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到好轉。

沒有一個國民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在毒奶粉、地溝油的哺育中成長,沒有人願意受重金屬污染的毒害,任何理由不論是GDP、不論是溫飽論,都不足以成為鼓勵造假的藉口。我們需要誠信與正確的激勵機制,來挽救岌岌可危的信任感,與市場土壤。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金融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