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7日閉幕。宣告依靠大量投資、增加物資消耗取得GDP增長的「救急」式經濟發展方式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最佳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和實現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調養」式經濟發展方式。在結構不合理的條件下單純追求經濟的單方面增長,只能使結構更不合理,而這不合理的結構反過來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無容置疑,大陸有夠水平的專家,確有明眼人看出了問題,知道實現這種轉變是必須的,才引起官方如此的重視。這種轉變能否成功,是問題的關鍵。
鑒於中國大陸的官方報導總是指出過去的不足以襯托今天的好,而明天又揭下面紗,把今天的不好暴露出來,再把好留給明天這種實際情況,難免有人在一定程度上對能否實現這種轉變持懷疑態度。通過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問題與矛盾進行分析,或許能找到持懷疑態度的其它原因。
1.在通脹嚴重的條件下 「調養」能否取代「救急」?
中國大陸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通脹問題,特別是關係到民生的食品和住房價格的增長幅度更是驚人,百姓叫苦不迭。燃眉之急是控制物價上漲、抑制通貨膨脹。怎樣控制和抑制?靠宏觀調控嗎?那只能維持一時,而且難免「救急」之舉;從長遠看必然會被市場經濟所代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擴大內需、增加居民消費只能是趨於形成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在賣方市場條件下,會進一步引發價格上漲,帶來更為嚴重的通脹問題,這個矛盾解決不了,如何實現「調養」,亦即經濟的穩步發展。
2.在貪腐之風盛行的條件下 改善民生能否成為工作重點?
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突出表現是居民消費不足,有專家提出:「只有更加註重改善民生,老百姓收入提高了,保障健全了,才能夠為擴大內需提供強大動力,也才能夠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怎樣改善民生?首先,方針政策得向民生方面傾斜,真正的為百姓著想,要增加對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這些在貪腐之風盛行的條件下,從未實現過。其次,投資得向民生領域傾斜,在增加就業、改善生活條件方面下本錢。但這在以往總是被面子工程所替代,一個奧運就花去中國百姓好幾個億,樹立大國形象與犧牲百姓生活孰更重要只能由官方來決定,不能像民主國家那樣由投票來決定。所以,此次經濟會議後,在注重改善民生方面會有多大變化,仍不敢樂觀。
3.靠城鎮化放寬對農村的戶籍限制是曲線救國
城鄉戶籍的差別決定了享受教育、醫療、公共設施、就業、住房等社會待遇的不同。這是制度問題而非經濟問題。經濟工作會議把「安排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以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並不從戶籍制度本身入手,實在是令人費解。
以戶籍做誘因實現城鎮化,似乎是在鼓勵這種差別的存在,又似乎是一種政治手段,用政治來影響、決定經濟的發展。把制度和經濟溶在一起,將「看得見的手」與 「看不見的手」絞在一起搞城鎮化,意欲何為哪?或許是因為沒有更好的手段實現城鎮化,或許只是給農民一個定心丸、安慰劑而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從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