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2011年沒有轉型可以輕易成功(圖)

再過一天,2011年開始,第二個十年開啟。

新時代的開始,並不意味著舊模式的終結。從2009年開始,所有人在轉型中尋求共識,在共識中尋求方向,前三十年成功的共識不該被拋棄,後三十年市場所需要的創新與規則理應共生於一爐。一個大而不強的市場體,改革的成果將會被各種利益群體吞噬,改革進程將由於表面上的任何偶發事件而滯後。

過去十年,中國經歷了兩次轉折。2001年12月11日,多哈,中國正式加入WTO,此後中國經濟進入國際化快車道,形成了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這意味著改革的動力由向內生轉向外生,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期2萬多億的外匯儲備得益於此。2008年年中,全球金融危機粉碎了高增長、低通脹的增長通道,中國經濟被迫開始轉型,這一次的目標是拉動內需,建立強大而具備基礎共識的經濟體。

出口導向型的高增長成果,在證券市場表現得淋漓盡致,2007年上半年滬綜指6124點使人憧憬萬點不遠的美景,不料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美國潛藏的次貸危機隱患與中國的低人工、低價格、掠奪性開採資源的加工模式走到了盡頭,此後中國股市一直在低位徘徊,與中國大型企業一樣,股市的成果主要表現在規模擴大而非效率的提升。

沒有什麼轉型可以輕易成功,中國的轉型尤其需要九死未悔的努力,以及明確的改革方向。

以往的共識被撕裂。2005年前後的國資流失大討論是撕裂的標誌,從那個時候開始,公眾認識到國資不再是全民資產,壟斷利益的流向備受關注。房地產與股市的再分配效應加劇了資本時代的貧富懸殊,貧富差距拉大是全球現象,從美國到中國香港地區概莫能外,但在一個十幾億人口、中產收入階層尚在培育、工業化效率有待改進的經濟體卻是沈重得多的打擊。

達成轉型共識不易。三十年前改革之初所有人從改革中受益,但三十年後有天懸之隔的利益群體卻讓在改革取向、路徑形成尖銳衝突。一系列矛盾現象顯示衝突之血腥,而市場在夾縫中艱難求生。

2010年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嚴厲改革的第一年,就在這一年,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創出新高,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相當於同期地方財政總收入的46%左右,今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有望突破2萬億元,佔據了地方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給「綁架」二字作出形象的註腳。

土地財政是中國市場經濟的毒瘤,卻不能馬上割除,否則會失血過多,重要的是逐漸斷絕土地財政繼續輸送營養,而這又牽涉到中國稅費體制的大改革。沒有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權益、責任的清晰分割,要去除土地財政難如上青天。轉型意味著堅定,不破除土地堅冰,必然日益坐大投資主導、掠奪民財的惡性經濟模式。

建立內需經濟的背後,是建立民富模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建立民資活躍而有序的市場經濟體,是以講信用的中產收入階層作為經濟與文化的中堅。當我們為新舊非公經濟三十六條歡迎的人們,別忘了如下事實,公共財政體系遠未建立,目前公布的政府帳本簡略得如同天書;第二稿的拆遷條例大大擴張了地方政府的權力,物權法在拆遷之時被高高掛起;國企上市重組方興未艾,未來有數十萬億資產需要注入資本市場。鋼鐵甚至食用醋民企被國企強行收購;一些莫名其妙上市的中小板企業信用不彰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權貴階層在為民企抹黑。

外部壓力急迫,2011年是艱難一年。2008年,金融市場毀滅性的力量展開突兀的轉型,因此全球經濟模式轉型以全球主要經濟體同舟共濟進行刺激政策開始,而轉型的第一步終局卻是各經濟體以鄰為壑。美國繼續量化寬鬆,中國不得不實行較緊的政策,年末採購經理人指數5個月來首次下滑。中國出口面臨的綠色、關稅、知識產權壁壘層出不窮,內需所需要的中產階層遭遇既得利益階層的絞殺。

以往的改革成果集三十年民力、民智而成,如今卻成為美聯儲等國外機構的紅利,成為某些特權階層的紅利。

改革的星星之火正在升騰,保障房建設,第一稿的拆遷條例面世,說明總有一些力量在推動改革前行。

充當其中的一員,讓星火燎原,讓中產收入階層成為社會價值主導,讓開放的包容文化成為中國創新之源,讓公平與公正在對每個公民生命權、財產權的尊重中彰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