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稱因衝動而生的勇氣為「客氣」?(圖)

清朝戲曲家李漁《玉搔頭.媲美》上載︰「你二人都不消客氣,寡人絕不為舊人情好,薄待新人;也絕不為新人義重,冷落舊人。」及《紅樓夢.第八十九回》︰「寶玉笑道:‘妹妹還是這麼客氣。’」這裡出現的「客氣」一詞,都是指謙虛禮讓的態度。

但是古代,「客氣」一語有不同的用法。那麼,為什麼古代稱因一時衝動而產生的勇氣為「客氣」呢?

客氣,源自於《左傳.定公八年》上記載︰「公侵齊,攻廩丘之郛,主人焚沖,或濡馬褐以救之,遂毀之,主人出,師奔,陽虎偽不見冉猛者,曰,猛在此必敗,猛逐之,顧而無繼,偽顛,虎曰,盡客氣也。」杜預.註:「言皆客氣,非勇。」

據載,春秋時魯定公八年的春天,魯定公率領大將陽虎等人入侵齊國,攻打廩丘外城。兩軍激戰,廩丘守將放火焚燒攻城的戰車,就在魯軍戰車將陷入火陣時,魯軍中有人把粗麻布短衣用水沾濕來滅火,於是就攻破廩丘外城。

此時,廩丘內城的齊國守將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便率軍從內城衝出來迎戰。魯軍無法抵擋,只好撤退。陽虎在此緊急情況下,就假裝沒有看見魯國的第一勇士冉猛在場,說︰「假如冉猛在這裡,一定可以打敗齊軍。」

剛說完,冉猛果然駕著戰車,朝齊軍衝去,但沒多久,冉猛回頭卻發現後面沒有人跟上來,就假裝從戰車上跌下來。陽虎看到這一幕,忍不住說︰「都是因一時衝動而產生的勇氣。」西晉杜預對「客氣」的註解認為,因一時衝動而產生的勇氣,不是真勇。這就是「客氣」一語在古代的原意。

此外,「客氣」也是中醫術語,指侵害人體的一種邪氣。如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撰《傷寒論.太陽證上》中載︰「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明朝方有執.注︰「客氣,邪氣也。」

本文留言

作者心語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