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出家:傣族男子的特別人生(組圖)

 2010-11-15 03:1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護送孩子到佛寺是寨子的大事,人們傾寨出動,揮撒著吉祥如意的米花,攜帶著各種賧佛的物品,前往佛寺。


沐浴是出家儀式的開始,前來祝賀的親人們輪流將兌有香水的潔淨之水淋向孩子,為其沐浴,從此他將步入佛門。


在給孩子拴線祝福之前,親人們將手搭放在放有棉線的篾桌上,象徵著親人們的心願委託孩子帶給佛祖。


雖說已經步入佛門,但除了身穿袈裟,早晚必須在佛寺習讀佛經外,他們和普通的孩子並無二致。


第一次穿袈裟是由師父和師兄們在佛祖像前完成的,從此這黃色的袈裟就將陪伴著他們,直到還俗之時才能脫下。

在雲南傣鄉有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通文識字、懂規矩識禮數、能寫會算,是各種慶典和祭祀活動中的特邀主持人,在社會上頗受人們尊重,很有社會地位,「康郎 」是他們特別的稱謂。曾經在傣族社會裏,「康郎」級別人群的多少,也就是傣家文化人群的多少。然而要成為「康郎」,必須經歷少年出家做和尚。

「佛寺是學校,佛爺是老師,經書是課本。」這是從前雲南西雙版納獨特的現象,佛寺曾是傣族人受教育、學文化、習禮教的重要場所。而今,隨著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適齡兒童都要進學校去接受正規教育,傣家人已經無須再到佛寺裡去學習了。然而,傣家人無論如何也不願改變心靈深處和精神上的軌跡,很多傣族人都還保持著送孩子到佛寺裡當和尚的習俗。他們認為寨子裡不能沒有佛寺,佛寺裡不能沒有和尚的唸經聲。

傣族人把小孩子短期出家做和尚叫「賧路皎 」。在送孩子進佛寺的時候,要在寨子裡選一個有德、財之人做孩子的「波約」(乾爹),負責承擔操辦孩子出家的儀式和費用,做孩子未來成長的監護人。孩子皈依佛門後,將成為傣族社會裏有教養的人,他在未來所取得的一切榮耀和成就也將成為一道耀眼的光環照耀「波約」的一生。所以,能做孩子的「波約」也是件風光無限、蔭庇子孫、功德無量的事情。

筆者曾在西雙版納勐罕鎮一個偏僻的小寨子——曼嘎剪目睹了這一習俗。出家的是個13歲的初一在校學生,叫岩莊香。沐浴過後,男孩就被叫作「路皎」,經過一系列莊嚴的儀式後,岩莊香就可以進入佛寺了。他去的那個佛寺叫曼寬佛寺,是周圍5個寨子 237戶人家共同供養的佛寺,十幾年前大家集資26萬元修建的。但是到了現在,那麼大個佛寺裡只住著一個佛爺、3個小和尚,其中有兩個正在讀高中,得在市裡一所中學裡住校,一個月都難得回來一次,只有一個佛爺和一個小和尚住守在佛寺裡,顯得格外冷清。

每當村寨裡有人家要做法事時,都得到其它村寨的佛寺去請佛爺、和尚。老人們紛紛抱怨說佛寺裡和尚太少了,應該增加一些,可是小孩子進佛寺當和尚又和國家的教育法相衝突。而且有些家長和孩子都認為,現在進佛寺當和尚學傣文也沒有什麼用,做十多年和尚學會了傣文,就算升上了大佛爺(按傣鄉習俗,只要年滿20歲的和尚就能升為大佛爺),也不如讀書能拿文憑找工作。所以,儘管有規定10戶人家可以有一個小孩去當和尚,那些想「賧路皎」的人們找來找去也只找到了7個孩子,還有好多人就只有抱憾等待。

就因為這樣,當了和尚的小孩就成了那些想「賧路皎」的人爭搶的寶貝,孩子們也可向乾爹乾媽提出要求:給他們買賽車、買MP3、買復讀機……這些條件和要求,乾爹乾媽都會一一答應滿足。而乾爹乾媽們也會在這個「賧路皎」的過程中比排場:在過去,送「路皎」到佛寺,是由乾爹背著去的。現在呢,大家都在攀比,你拿摩托車送,我就去借輛車,岩莊香的乾爹更是別出心裁地租了匹馬來送岩莊香到佛寺。

孩子穿上了袈裟,要在佛寺裡住一個星期才到學校去上學。從此袈裟就要一直穿在身上,直至結束他的出家生活,還俗時才能脫下。當然,他們回到學校時,也一直要穿袈裟,在學校裡要和同學們一樣學習各門功課,週末學校放假回到寨子裡,得住在佛寺裡學習佛經和各種習俗禮儀,進行宗教修行。

就是因為有著小和尚們的存在,才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傣家人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使傣家人的各種生活習俗得以傳承。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