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出家:傣族男子的特别人生(组图)

 2010-11-15 03:1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护送孩子到佛寺是寨子的大事,人们倾寨出动,挥撒着吉祥如意的米花,携带着各种赕佛的物品,前往佛寺。


沐浴是出家仪式的开始,前来祝贺的亲人们轮流将兑有香水的洁净之水淋向孩子,为其沐浴,从此他将步入佛门。


在给孩子拴线祝福之前,亲人们将手搭放在放有棉线的篾桌上,象征着亲人们的心愿委托孩子带给佛祖。


虽说已经步入佛门,但除了身穿袈裟,早晚必须在佛寺习读佛经外,他们和普通的孩子并无二致。


第一次穿袈裟是由师父和师兄们在佛祖像前完成的,从此这黄色的袈裟就将陪伴着他们,直到还俗之时才能脱下。

在云南傣乡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通文识字、懂规矩识礼数、能写会算,是各种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特邀主持人,在社会上颇受人们尊重,很有社会地位,“康郎 ”是他们特别的称谓。曾经在傣族社会里,“康郎”级别人群的多少,也就是傣家文化人群的多少。然而要成为“康郎”,必须经历少年出家做和尚。

“佛寺是学校,佛爷是老师,经书是课本。”这是从前云南西双版纳独特的现象,佛寺曾是傣族人受教育、学文化、习礼教的重要场所。而今,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适龄儿童都要进学校去接受正规教育,傣家人已经无须再到佛寺里去学习了。然而,傣家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改变心灵深处和精神上的轨迹,很多傣族人都还保持着送孩子到佛寺里当和尚的习俗。他们认为寨子里不能没有佛寺,佛寺里不能没有和尚的念经声。

傣族人把小孩子短期出家做和尚叫“赕路皎 ”。在送孩子进佛寺的时候,要在寨子里选一个有德、财之人做孩子的“波约”(干爹),负责承担操办孩子出家的仪式和费用,做孩子未来成长的监护人。孩子皈依佛门后,将成为傣族社会里有教养的人,他在未来所取得的一切荣耀和成就也将成为一道耀眼的光环照耀“波约”的一生。所以,能做孩子的“波约”也是件风光无限、荫庇子孙、功德无量的事情。

笔者曾在西双版纳勐罕镇一个偏僻的小寨子——曼嘎剪目睹了这一习俗。出家的是个13岁的初一在校学生,叫岩庄香。沐浴过后,男孩就被叫作“路皎”,经过一系列庄严的仪式后,岩庄香就可以进入佛寺了。他去的那个佛寺叫曼宽佛寺,是周围5个寨子 237户人家共同供养的佛寺,十几年前大家集资26万元修建的。但是到了现在,那么大个佛寺里只住着一个佛爷、3个小和尚,其中有两个正在读高中,得在市里一所中学里住校,一个月都难得回来一次,只有一个佛爷和一个小和尚住守在佛寺里,显得格外冷清。

每当村寨里有人家要做法事时,都得到其它村寨的佛寺去请佛爷、和尚。老人们纷纷抱怨说佛寺里和尚太少了,应该增加一些,可是小孩子进佛寺当和尚又和国家的教育法相冲突。而且有些家长和孩子都认为,现在进佛寺当和尚学傣文也没有什么用,做十多年和尚学会了傣文,就算升上了大佛爷(按傣乡习俗,只要年满20岁的和尚就能升为大佛爷),也不如读书能拿文凭找工作。所以,尽管有规定10户人家可以有一个小孩去当和尚,那些想“赕路皎”的人们找来找去也只找到了7个孩子,还有好多人就只有抱憾等待。

就因为这样,当了和尚的小孩就成了那些想“赕路皎”的人争抢的宝贝,孩子们也可向干爹干妈提出要求:给他们买赛车、买MP3、买复读机……这些条件和要求,干爹干妈都会一一答应满足。而干爹干妈们也会在这个“赕路皎”的过程中比排场:在过去,送“路皎”到佛寺,是由干爹背着去的。现在呢,大家都在攀比,你拿摩托车送,我就去借辆车,岩庄香的干爹更是别出心裁地租了匹马来送岩庄香到佛寺。

孩子穿上了袈裟,要在佛寺里住一个星期才到学校去上学。从此袈裟就要一直穿在身上,直至结束他的出家生活,还俗时才能脱下。当然,他们回到学校时,也一直要穿袈裟,在学校里要和同学们一样学习各门功课,周末学校放假回到寨子里,得住在佛寺里学习佛经和各种习俗礼仪,进行宗教修行。

就是因为有着小和尚们的存在,才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傣家人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使傣家人的各种生活习俗得以传承。

来源:网文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