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蹟(圖)

中國古代完美樂器

作者:杜佳  2010-11-11 23: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和編磬

一九七八年在隨州近郊擂鼓墩曾侯乙墓發掘出一套重五噸、完整無缺的編鐘,哄動世界,被許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蹟」。 

無巧不成章,一九八一年在擂鼓墩二號墓,又發現一套三十六件編鐘。經專家鑑定,二號墓編鐘與曾侯乙編鐘同一體系,音色、音律與曾侯乙編鐘相通。 

從編鐘的音高分析,二號墓出土的二十八件小甬鐘與八件大甬鐘有別而自成一體,恰好填補了曾侯乙編鐘的高音區,並使曾侯乙編鐘的音域從五個八度擴展到六個八度。 因此,二號墓編鐘被稱之為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鐘」。兩套樂鐘(馱鐘除外)合計一百件,百件編鐘可分可合,是一個完整、宏偉的編鐘系列。 

從此,隨州是「編鐘之鄉」美名不脛而走。 

與曾侯乙編鐘相伴而出土的還有一套精美的編磬,是古編磬中的傑出代表。青銅鎦金的磬架,高一點零九米、寬二點一五米。 

一對集龍首、鶴頸、鳥身、鱉足為一體的怪獸銅立柱,咬合兩根銅桿,桿底等距焊鑄銅環,以作挂磬恥之用。三十二石磬以次序懸掛,與之相映成趣。 

據研究,全架編磬原有四十一塊,每磬發一音,為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三個八度,音色清脆明亮而獨具特色。磬塊上亦有與鍾銘相通的墨書和刻文,內容是編號、標音及樂律理論。

這套編磬,配上精美的磬架、眾多的磬塊、清晰的編懸形態、完備的配件(同出有裝磬之匣和磬槌)為迄今僅見。 

編磬質料主要是石灰岩的磬塊,音色清澈優美,比當今的木琴更餘韻裊裊,比鐘聲更加透亮。它展示了三個八度的音樂風貌,豐富的半音顯示了旋宕轉調的功能。

今人把編磬與編鐘合奏,金石齊鳴,悅耳動聽。令人驚嘆的是,其中的最高音與鋼琴的最上一鍵(G8)相同,反映了古代磬氏設計製造定音樂器的卓越成就。 

研究者指出,遠在二千四百多年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十分高超,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二千年。 

博物館展覽了曾侯乙墓的地宮

為瞭解編鐘的發掘過程,我花了一個上午參觀了隨州博物館。除了國家一級的文物──大型編鐘移到湖北博物館陳列外,其它大部分在曾侯乙墓發掘出的文物都在這裡展示。 

博物館展覽了曾侯乙墓的地宮,那是一座呈卜字體的大型岩坑豎穴木墓。一九七七年秋,當地駐軍在擴建營房時發現此墓。通過出土編鐘上的銘文鑑定,這是戰國早期諸侯國曾國君主名乙的墓葬,故亦稱曾侯乙地宮。 

地宮恍如一座豪華的「三室一廳」巨宅,東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車馬器及竹簡;中廳大約是墓主人的音樂室、禮賓接待廳,內置大量禮樂器;在東室通往中廳的門洞處置放狗棺一具。地宮東西長二十一米,南北寬十六點五米,距地表深十三米,面積為二百二十平方米。     

曾侯乙青銅架楠木彩繪主棺(分內、外棺)重達七千公斤,另有彩繪陪棺二十一具。 

曾侯乙何許人?他無疑是稱霸一方的王侯,逝世時年齡四十五歲左右,陪葬者均為十三至二十五歲女性。在古代中國處於奴隸制晚期,殉葬者仍多達二十一人,格外令人心情沈重! 

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文物多達一萬五千四百零四件,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都是難得一睹的珍品,其中有八件定為國寶,可見曾侯乙的顯赫地位。

来源:香港文匯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