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的「空調房」(圖)

 2010-09-29 22: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赤日炎炎的夏日,現代人有空調可以降溫,那麼,古人採取何種辦法度夏呢? 

我們的祖先除了用扇子,還不斷研究出降溫設施。在漢代,能工巧匠已經研製出「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其取涼效果非常可觀。《西京雜記》卷一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戰」。這段文字過於簡練,我們無法得知這種「葉輪撥風」的詳情,想像中它的撥風原理應該是利用葉輪的旋轉形成風源,即在巨輪上安上七個葉片,一人搖動手柄,七個葉輪飛速旋轉,空氣被攪動起來產生涼風。當然這種大型設備一般人消費不起,皇家貴族才享用得了。 

到唐代,長安等地出現一種供人們消暑的「涼屋」。這「涼屋」一般傍水而建,採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猶如民間的水車),將水中涼氣緩緩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檐而下,製成「人工水帘」,使涼氣進入屋子。唐詩人張仲素有《雜曲歌辭·宮中樂》一詩詠:「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說的就是這種利用「水循環」建成的「涼屋」,此「涼屋」堪稱既綠色又環保,但該詩名曰「宮中樂」,可見與老百姓是無緣的。 

宋代,在開封出現的「涼殿」比唐朝的「涼屋」更豪華。「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還在蓄水池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其降溫效果之好猶如進入冬天——當然,這種「涼殿」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享受。一些地方權貴也紛紛仿效,建立起私家「涼殿」,或在宅院裡造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使酷暑時節倍感涼爽。 

科學不斷進步,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當時納涼有精彩的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不難看出,明代人的消暑又進了一步,而且巧妙利用地理優勢,也不乏科學道理。想來,古代的「涼屋」、「涼殿」和「霍都別墅」比起如今密不透風的「空調房」來,降溫效果更好、空氣更清新、也更符合環保理念哩!

来源:鄭州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