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創富傳奇如何造就?(圖)

作為一部成人也愛讀的兒童書,《哈利.波特》完全具有「魔力故事」所需的各個屬性,而且在通感屬性上又經過了極其討巧出奇的精彩處理,最後,又沒有被傳媒錯過,於是全世界就輕易地被區分為麻瓜和巫師……它的風靡,正是美國商業文化全球性蔓延的典型代表。

退回到哈利的源頭

2007年7月21日,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第7部,也是最後一部《哈利.波特與死聖》在全球發行。出版商和銷售商都期待著它能打破這個系列小說此前創下的銷售記錄。

每種流行現象的背後都有一個神話,對於《哈利.波特》來說,尤其如此。1997年開始,僅用短短十年時間,這本起初屢遭退稿的巫校童話,成了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文學作品,同時也締造出現代文壇最大的創富傳奇。

當然,《哈利.波特》已不僅僅是出版神話,它早已蔓延為21世紀初的一大文化現象:圍繞著它的文學、宗教和價值觀的爭論,十年來不絕於耳。

《哈利.波特》現象是怎樣造就的呢?如果回退到哈利系列的源頭,看它之所以能從裡面汩汩地流出日後磅薄的財富之泉,一個基礎不能迴避,那就是在源頭盤踞著一個故事。一個有著很多人而且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說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都喜歡看、喜歡讀的故事。

首先,具有財富之泉的魔力故事,會是一個讀起來相對容易,閱讀時不需要讀者動什麼腦筋的故事。一些小障礙是可以的,有時候這反而可以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其次,像許多西方的「魔力故事」一樣,《哈利.波特》也選擇了主人翁面對黑暗誘惑時內心掙扎、選擇、成長的歷程為主題。隨著哈利的成長,他所擁有的力量越來越大,內心的搏鬥也愈加激烈。「伏地魔」是他的死敵,他們的較量越來越殘酷,但冥冥中他也感覺到了他與伏地魔的相似之處,及對方對自己的巨大誘惑。他就在這樣的心境中成長起來。

再次,《哈利.波特》通過一種「想像力的身邊化」讓讀者感受到一種通感的愉悅。

可以這麼說,《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涉及到的大部分與想像力有關的內容,幾乎都不是羅琳女士的原創。但羅琳女士在對這些想像再造過程中,卻採用了一種獨特的手法,這一手法使得各地各處的讀者在閱讀《哈利.波特》時都會相當容易地產生一種通感的愉悅。

誰沒有被同學搞過惡作劇;誰沒有被家長咆哮過;誰不希望讀書寫作業時可以得到一支速寫筆,這些遭遇和願望,不分讀者年齡,難道不是人人都經歷和暗暗希望的嗎?不要小看這份對想像力身邊化的處理,它使得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變得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更親近,裡面提到的大部分東西都能輕而易舉地在閱讀的時候被我們感覺到,能夠讓我們心領神會。

對身邊的事物加以想像容易獲得大眾通感,而在保持想像力的趣味與新奇上卻又會為作者提出一種挑戰。從這個角度上看,羅琳是非常少有的成功者。

《哈利.波特》首部連遭8家出版社退稿

好故事自然是基礎,但要成為超級現象,《哈利.波特》的成功更要歸功於這個時代———全球化才是成就它的決定性因素。

《哈利.波特》是英語寫成的,是美國資本和美國式行銷推動的。《哈利.波特》的首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英國出版前,連遭8家出版社退稿。最後布魯姆伯瑞出版社接受了書稿,於1997年付印,作者羅琳只得到3000英鎊稿酬,以及一句這輩子不要指望靠寫書致富的忠告。此書精裝本初版首印只有500 本,後來雖然持續慢熱,但在最初兩年,還遠未成為世界性的現象。

只是當美國資本介入,在美國出版,並登上美國的暢銷書榜之後,它才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美國不僅是中轉站,更是發動機。而首版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現已成為收藏界的珍品,最近有一本在英國的拍賣台上,以9000英鎊的高價成交。

作者羅琳也迅速超過英國女王,成為全英最富有的女人。羅琳當然富有,但美國公司是最大的贏家,學者出版社最早買下《哈利.波特》的美國版權,只花了 10.5萬美元。而前4部《哈利.波特》電影,已經賺得了30億美元的票房,且全部進入了20部最賣座電影的排行榜。預計所有7部電影的總票房將高達 100億美元。

突然間,一抬頭,發現全世界都在讀同一本書,看同一部電影,唱同一首歌,甚至說同一種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化就是美國化,具體到文化產品,則意味著英語、好萊塢以及美國式的價值觀。

兒童是打破文化羈絆的最好渠道

全球化效應作用於出版業,意味著全世界讀者的口味迅速同質化,即美國化。在天主教國家、阿拉伯世界和大多數亞洲地區,巫術和巫師都不是傳統上受歡迎的文學題材,而《哈里.波特》陰鬱的主題並非兒童文學所長,但全球化掃平了這些區域性的傳統障礙,使它照例成為上述地區的暢銷書。

《哈里.波特》還營造出一種共同的閱讀氣氛,正像故事將人類區分為巫師和麻瓜一樣,讀過《哈里.波特》的人之間,也有一種秘密的認同感,輕易營造出自己的小小天地,而這個世界,麻瓜成年人多半是不被允許也沒有能力進入其中的。

2006年夏天的一份調查顯示,5到17歲的美國兒童中,超過半數表示,在接觸《哈里.波特》之前,從未體會到讀書有樂趣可言。兒童書的長度不再成為問題,孩子們發現,他們完全有能力讀又厚又長的書。這一點對兒童書出版業的價值觀來說,幾乎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這大概因為羅琳十幾年前就寫好了全書大綱,此後嚴格按此脈絡穩步前進,因而從第一部起,就構建出一個龐大而絢麗的異類世界,無論人物還是道具,愛恨情仇,各有紛繁複雜的前世今生,小讀者一旦失足墮入其中,多半難以自拔。

《哈里.波特》打破的障礙遠遠不止這些,它蕩平了性別甚至年齡之間的界限,不僅同時討得了小男生、小女生的歡心,許多成年人也對它愛不釋手。

魔幻文學並非始自《哈里.波特》,但名作之中,似乎只有它將故事放在了當代美國,而非中世紀,或虛構出來的「中土」。這也是它易於為更多讀者接受的另一個原因。

兒童是障礙最少的接受群體,又是極易受口碑效應影響的讀者群,比起成人,孩子們更少文化上的羈絆,也有更多的時間聚集和交流。當你身邊的小朋友都在談論《哈里.波特》,你更難以拒絕加入其中。對群體歸屬感的天然需要,使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和他們背後的家庭,成為《哈里.波特》及其各種衍生產品新的消費者。這就是全球化的另一種體現。

本文留言

作者新聞午報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