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需要網路特區嗎?

作者:長平  2010-03-30 01:4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Google撤離中國大陸的烽煙仍在瀰漫,國內IT業又傳來不和諧的聲音。在深圳舉行的IT領袖峰會的一個熱身活動上,馬化騰、王志東、丁健、王維嘉等四位業界高管都對政府的網路監管表達了不滿,王志東、丁健還建議將深圳設成網際網路監管特區。

將這幾位先生的意見和Google事件稍加對比,你會發現很有意思的現象:Google是抗議,他們是抱怨;Google是抗爭,他們是進諫;Google 宣示自由,他們尋求市場。按照近年來中國輿論的流行說法,他們更具有「理性、建設性」。這到底是資本與權力的合謀意圖呢,還是漸進改良的中國式道路?

其中最大的區別在於,很難想像Google會提出建立信息特區的構想。依仗行政權力分而治之,給予不同地區或者不同人群以不同的政策或物質資源,這在本質上是等級制度,與Google的信息自由宣言背道而馳。

在中央集權制國家建立特區,必然形成對於權力的依賴。政策的傾斜固然有利於本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是很難形成獨立的文化品格。深圳特區三十年來的發展證明,在這個樓價最高的城市裡,並沒有產生更加獨立的媒體、更具活力的藝術、更加繁榮的創意產業和更加自由的網路空間。儘管這個城市的民間社會也有了不可小視的發展,但是更多的時候,它的出產取決於權力的需求。權力需要經濟,就讓它經濟發達;權力需要腐敗,就讓它腐敗成風。

但是,我並不因此無視特區的價值。在整體上窒息的情況下,建立特區具有透風和試驗的性質。從統治者的立場說,對網際網路的嚴厲打壓並不是為了追求信息窒息,而是為了維護政權穩定。這裡面存在統治者權力的合法性及公民權利的基本保障問題,顯然不是這幾位IT大佬想要討論的東西,因此丁健先生給出了在此範圍內最大膽的建議:「網際網路在深圳可以完全放開,不要防火牆過濾,應該看看再更加自由的環境裡,網際網路是更亂了還是怎麼樣,這樣才可能探索出一個適合中國的網際網路監管方式。」

這個呼籲透露出一個顯而易見、卻又容易被人忽略的信息,那就是信息嚴控對於IT產業前景的扼殺。儘管中國政府譴責Google 把商業問題政治化,但是中國官方媒體在談論此事時,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政治語言和政治邏輯。這也難怪,信息自由問題本身就是政治問題,不政治化是不可能的事 ——事實上,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政治。不過,在這個討論中,產業發展反而被擱置了。王維嘉先生指出,在此次網路嚴打中,「十幾萬家網站被關閉,這裡面可能會有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樣的巨頭被扼殺了」。

長期的集權政治下,中國社會流行這樣的觀念:政治不關我的事,我只是出來打醬油的。毋寧說,中國政府試圖尋求這樣的道路:政治上嚴管,經濟上寬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但是稍微拉開一點距離,你就會發現,社會的創造力是一個整體,只要其中一塊木板短缺了,這隻大桶就會漏水。我們的經濟都是複製,我們的文化都很「山寨」,就是這個原因。

這幾位先生的抱怨更讓人們看到,Google事件並不像國內主流媒體普遍誤導的那樣,它僅僅是中國政府和美國公司、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甚至中國人和美國人之間的關係,是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它就是政府和公司之間的關係,是權力管制和市場自由之間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過度管制下的受害者,主要是國內的企業。 Google可以抽身而去,國內的企業只能祈望特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