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ty Image)
【看中國2018年3月24日訊】「撤銷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建制。對內保留原呼號,對外統一呼號為‘中國之聲’。」這是修憲大會之後中共中央重頭文件《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的一段話,其中多處用詞不當或語法錯誤,倒也符合新一代領導人無知且蠻幹的風格。
不少網民傳播央視新聞聯播「本臺消息:撤銷本臺」取樂,其實文件本意不是真的要撤銷,而是將幾家官媒合為一家,取名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對外稱「中國之聲」,據說英文名是「Voice of China」。
我相信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德國之聲的同行們感覺有些奇怪。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簡稱「法廣」)曾經被中共官媒《環球時報》稱為「法國之聲」。名稱類似的媒體還有「西藏之聲」、「臺灣之音」——以及歷史上有過的「自由中國之聲」、「亞洲之聲」等等。這些媒體可能認為各自不同,但是在中共眼裡都是「境外敵對勢力之聲」,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之聲」,而且要更加強大。沒錯,這不是取名的巧合,就是衝著你們的名字來的。
冷戰並未結束
在宣告冷戰結束近三十年之後,這個宣告不斷地遭到質疑。《紐約時報》近年來發表了多篇文章,來自不同領域的多位作者都認為,冷戰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鬥爭,並沒有過去。遺憾的是,這些文章大多還只是盯著俄羅斯霸權復甦,繼續忽略中國角色的重要性。在中國多方面影響力都超過俄羅斯的今天,這是研究者們不應該犯的錯誤。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時期,為了打破社會主義陣營的新聞封鎖,傳播西方民主自由價值理念,以美國之音為代表的「之聲」系列媒體,製作了大量的新聞和文化節目,通過短波到達目標聽眾,為西方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冷戰宣告結束之後,西方意識形態轉向,這些媒體也告別舊使命,迎來新時代。它們要走出冷戰思維,淡化宣傳色彩,轉型成為更加客觀公正、獨立全面的現代媒體。不僅媒體,冷戰期間受政府鼓勵和資助的研究機構、智囊團體也發生同樣的變化。
二十八前年,中國學生和市民掀開了那場全球巨變的序幕。很快,社會主義陣營紛紛潰塌,而中國的前行者卻倒在血泊之中。急於歡慶勝利的西方社會,掩耳盜鈴地認為中國也進入了新的國際秩序。中國一方面虛與委蛇,一方面堅稱「西方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不僅沒有像西方那樣在情報研究及媒體領域「撤軍」、「裁軍」或「轉業」,而且隨著經濟的強勁,繼續以冷戰思維投入更大力度,建設大外宣系統。「中國之聲」是這個努力的結果之一。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
一邊單方面宣稱冷戰結束,全面進入更多多元包容的後冷戰時代;另一邊卻強化國家宣傳機器,大舉進攻自由世界。「中國之聲」可以在全球網際網路上暢行無阻,而「美國之音」、「德國之聲」、「法國之聲」、「西方之聲」、「臺灣之音」卻被防火長城嚴防死守,甚至連冷戰時期的短波環境都不如。
中國人一邊懷揣易碎的玻璃心,動輒民族感情受傷害,另一方面又毫無顧及地在春晚小品中歧視非洲人,在網路上鄙視「阿三」(印度人)、「棒子」(韓國人)、「猴子」(越南人)和「鬼子」(日本人),他們腦子有毛病嗎?中國政府一邊發動「抵制聖誕節」運動,一邊要將推動「春節文化」走向全世界,邏輯上有問題嗎?西方人可能很容易看到其中的不公平,但是在中國政府鼓吹的國家主義思維中,這是「我們的勝利」。同樣的道理,「境外敵對勢力之聲」火力減弱,並不意味著意識形態轉型,而是「厲害了我的國」。
「中國之聲」的強勢出擊,就是在這樣的意識形態背景下,實踐毛澤東的小流氓戰略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西方社會不可能退到回冷戰年代,但是同時也必須面對崛起之後的中國帶來的挑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