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國小學升初中的推薦工作剛剛結束,報上有一些報導和建議。我覺得德國小學生家長以及報上的觀點,對我們中國家長可能有一定的啟發,所以結合我自己的看法,草成此文。
首先介紹一下德國的公立學校。德國的小學只有四年,不分類。中學卻有三類(不久將合併成兩類)。第一類是高等中學。它的學生畢業時通過各州統一的考試,即可獲得大學入學資格。第二類是普通中學,它兼顧理論和實踐的課程。第三類是純職業中學。後兩類學校的學生,絕大多數畢業後進公司當學徒,最後在本公司轉正,或應聘其他公司。特別好的學生可通過補課的方式達到高等中學的要求,再參加大學入學考試。就像前總理施羅德一樣。
那麼從小學升到哪一類中學,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將來,是十二萬分的重要。而這個重要決定的主宰,是班主任老師。他參照學生四年的學習成績,分析學生學習與做事的行為方式,特長的類型與模式,以及個性發展的過程,作出一個推薦。如果家長不同意老師的推薦,他有兩個機會。一是參加一個由外校老師組織的能力諮詢。通過對學生的簡單測試,與家長和班主任共同再作一次考慮。如果家長仍然不滿意,可以讓學生參加一個各州統一的考試,作出最後的評判。
下面是去年巴符州(州府斯圖加特)的數據:畢業生總數十萬零六千,40.2%的學生進入高等中學,34%進入普通中學,剩下24.6%進入職業中學。 7000學生參加了能力諮詢。2653位學生參加了考試。最後僅有82名學生改變命運進入高等中學,278名學生進入普通中學。從這串數據可以知道,88.9%的小學生家長無條件地接受了老師的推薦,讓孩子開始職業培訓。德國小學生家長的升學觀到底是怎樣的呢?
報紙上有如下的建議,可供我們猜測德國家長的思想。
「家長不應該把孩子接受痛苦的能力作為考量。獲得高等中學的推薦,並不保證一定能得到大學入學資格。離實現進入大學的夢想,尚有需要艱苦學習的8年時間。」
「補課只適用於生病或缺課的學生。如果一個學生需要長期補課,只說明他選擇了錯誤的學校。」
「進入高等中學學習,不僅僅需要天份,還需要有學習以及取得好成績的願望。」
「人的生活並不起步於大學入學資格。一個高級技師的頭腦裡同樣需要東西充實。」
這些建議告訴我們,德國家長主要是出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不能過得太苦、太累。不是那塊材料,就不要去拔苗助長。二是不一定非要有大學文憑。生活可以是各式各樣。就我對德國家長的認識,這樣的推測應該是正確的。
據我觀察,絕大多數德國家長非常看重生活的幸福指數。他們對孩子通常很寬鬆,盡量讓孩子參加喜歡的業餘活動。雖然小學只上半天課,但如果家庭作業時間超過每天1個小時,家長便會和老師溝通,希望減少作業量。在他們看來,孩子不應該感到有來自學習的任何壓力。上學的目的,是讓孩子從學習中獲得樂趣。而不是為了某種將來,犧牲現在每一天的幸福。我想他們很難理解,我們中國人為什麼把暢遊無邊無際的「學海」和「苦」連在一起。更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都為孩子們立下很高的標準。一位德國家長曾經問我,我為什麼希望兒子每次都得高分。我沒法解釋清楚。在我看來,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當然,德國社會也為家長解決了很多後顧之憂,所以他們相信,不上大學也能過上好的生活。德國是一個分配比較平均的國家。一個大學畢業的普通職員和一個技術工人稅後收入的差距並不大。有人說,一個人如果不上大學,18歲參加工作,和一個25歲大學畢業(德國以前是本碩連讀)參加工作的人相比,一生所掙的工資差不太多。如果算上大學期間的支出,那差別更是寥寥無幾。上大學為了掙更多的錢或為了更有臉面,而強迫自己 「懸樑刺股」,不是德國家長的理念。當然從比例上講,大學畢業生中成就事業的人較多。然而,對那些成功人士來說,讀書絕對不是痛苦的事情。因此,只要老師認為孩子上高等中學會吃力,德國家長就會平靜接受現實,選擇讓孩子擁有一個壓力小、幸福指數高的生活。
最後,德國大學的高淘汰率也讓家長們心有畏懼。大學沒有畢業,又喪失職業培訓的最佳時間,那就真是「竹籃打水」。不過就算強迫孩子從一個很差的大學勉強畢業,然後在收發室工作,上大學又有什麼意義呢?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德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