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之道:亞洲茶文化(組圖)
「茶」如清風,突破民族藩籬;跨越階級區劃,傳播世界。而不論物種或文化,亞洲皆是其原鄉。
兩千年前,中國已重視飲茶。七世紀唐代,飲茶於知識份子間更形成高雅的生活藝術,講究茶、器與境的整體搭配。待陸羽(733-804)撰《茶經》,茶道於焉成形,隨宗教東傳日、韓,成為生活禮俗。而西藏貴族、僧侶,透過使臣引介,養成喝茶習慣,茶馬貿易遂成與中原的必要聯繫。隨商業腳步,茶葉由海陸傳至東 南 亞、歐、美,而風土民情的差異,各地茶文化均逐步深化出當地特色。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中、日、藏、泰四個地區茶器;擬透過強烈差異性中,又有著無可避免的同質感,以強調「茶文化」絕對是探索亞洲最關鍵的鎖鑰之一。
宜興胎畫琺琅五彩花卉壺清 康熙
瓷仿拉古裡木多穆壺清 十八世紀
中國,茶文化的原鄉,歷史綿長並經多次變革,故內涵豐富。明、清葉茶泡飲的方式與器具影響亞洲尤其深廣,故以此為主軸。除強調當時茶與文學、藝術、生活合一的特質外,並顯現帝王與文人不同的飲茶哲學,與彼此影響的情形,饒富趣味。
西藏高原並不產茶,然自八世紀吐蕃貴族與僧侶啜飲了唐使攜來的茶後,遂成藏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甘露,以馬易茶的市場亦就此開業。因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之故,藏族以酥油茶為主,茶器具強烈的民族特色,如多穆、僧帽壺等均成為中土宮廷珍藏,甚至是仿製的對象。
帶匣白玉茶盅一對清 乾隆
銀貼鏤金龍紋把壺清 十八世紀
日本的 茶文化初隨八世紀中遣唐僧傳往,後逐步加入和式禮儀與美學,使飲茶充滿哲意,宛如修道。待十七世紀中葉,閩式工夫茶法及宜興茶器引進,隨即在文人圈得到回 響。而十八世紀後,高游外(1675-1763)倡從容自在的飲茶,品茶時亦觀畫、揮毫,有別於和敬清寂之「抹茶道」,是所謂「煎茶道」。
泰國茶文化,因明清時期與南海各國經濟往來的活絡而播下種子。十八世紀初,宜興及景德鎮陶瓷茶具曾大量運銷泰國。據稱泰皇拉瑪五世朱拉隆功 (Chulalongkorn, 1868-1910)曾訂製宜興茶器,待至當地後再拋光並包鑲金銀邊扣,產生異於中國風情的茶器美學。
- 關鍵字搜索:
-
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