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牛的帝王教師

古往今來,無師自通、自學成才的人,一定是有的。但是,可以肯定,絕大多數人都是在老師的教育下學到文化知識,學到人生道理的。無師自通、自學成才的人,大約不是天才,便是家境貧寒之人。歷代帝王的子孫,顯然不屬於家境貧寒上不起學這一類;皇家子孫中,不敢說天才一個也沒有出現過,但估計,即使是天才也會被強迫上學,跟著飽學的碩儒搖頭晃腦念四書五經之類的古書。

就是說,歷朝歷代,做過帝王老師的人,應該是很不少的。不說遠的,就說明清兩朝,比較有名的帝王之師就有:張居正,做過隆慶、萬曆兩位皇帝的老師;祁寯藻,做過道光、咸豐、同治三位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做過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

但是,這一類老師,教育帝王都是他們的工作;而且,他們給帝王開課,通常都是在帝王尚未成為帝王的青年、少年乃至童年時代,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文化知識的啟蒙教育;再者,他們在給帝王上課的時候,也許是懷著誠惶誠恐、惴惴不安的心情的。總之,這些人,儘管貴為帝王之師,有的甚至教過好幾個皇帝,但都不能說一定很牛。

我認為,最牛的帝王的老師應該具備如下四個條件:一、並非真的帝王的老師,最好是自告奮勇做的帝王的老師;二、手裡並沒有可以左右帝王的權力或曰人脈資源,最好是布衣之士;三、所教導的乃是在位的、說話算數的帝王;四、對帝王說話的時候,使用的是居高臨下的態度。

符合這四個標準的人,中國歷史上應該不會很多。但是,並非沒有。至少,據我所知,戰國時期的孟子,漢朝的賈誼、谷永、班固,唐朝的杜甫等人,就都基本上符合了這四個標準,因而堪稱最牛的帝王之師。下邊就簡單介紹一下他們的相關事跡:

孟子。孟子是一代儒學大師,他周遊列國的場面,比孔子要闊綽得多。經常是幾十輛馬車組成的車隊,侍從多達數百人;所到之處,國君們紛紛饋贈他黃金,供給衣食,虛心聽取他的議論。從《孟子》中記載的他跟一些國王的談話看,孟子這個老師做得,實在令人羨慕。梁惠王(魏惠王)、齊宣王這些大國的君主,在滔滔雄辯、循循善誘、不依不饒的孟子面前,簡直都跟小學生一般,被教訓得一愣一愣的。梁惠王是一代霸主,他即位之後,用二十年來年時間,使魏國成為戰國諸雄中最強大的一個。初見孟子,相當傲慢,對孟子說:「老頭兒!你不遠千里來到我國,是想給我國一些好處嗎?」不料,孟子就抓住他的「好處」(利)一詞,大發議論,教育他王者不能只講好處,要講仁義。接著,孟子結合魏國情況,不客氣地對梁惠王進行了政治、軍事方面的教育。孟子去齊國,針對去宣王的喜歡流行音樂、喜愛錢財、貪戀美色等特點,引經據典,打種種比方,掰開又揉碎,循循善誘,完全沒把他當國王看待。

賈誼。賈誼在《治安策》一文中,希望漢文帝「生為明帝,沒為明神。使顧成之廟,稱為太宗,上配太祖,與天漢無極」,又說,「若蓄亂宿禍,使萬年之後,傳之老母弱子,將使不寧,不可謂仁。」直接斷言文帝一定會死於太后之前,太子未成年之時。帝王的權威,他毫不顧忌。漢文帝呢,也並不因此就疏遠賈誼。相反,賈誼的建議,他大多樂於採納,還一直想要重用賈誼。

谷永。谷永上書漢成帝,有這樣的話:「漢興九世百九十餘歲,繼體之主七,皆順承天道。至陛下獨違道縱欲,輕身妄行,積失君道,不合天意,亦已多矣。為人後嗣,守人功業如此,豈不負哉!」話說得很重,簡直像是長輩在教訓不肖子孫。

劉向。也是漢成帝,劉向的奏章裡有這樣的話:「陛下為人子孫,而令國祚移於外家,降為皂隸,縱不為身,奈宗廟何?」跟谷永的話,份量不相上下。有意思的是,看了劉向的奏章,漢成帝並沒有怪罪他,而是感嘆劉向忠誠。遺憾的是,漢成帝並沒有接受谷永、劉向的教訓,終於丟掉了皇帝寶座。

杜甫。早在青年時代,還沒有考上進士,杜甫立下的人生理想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致君堯舜上」一句,既有自負,也有以帝王之師自詡的意思。《北征》一詩,「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等等詩句,對當朝皇帝的維護、鼓勵,用心良苦,猶如長者之呵護晚輩。

古代之所以能湧現如上一些膽敢自告奮勇充當帝王導師的人物,除了這些人本身超乎常人的胸襟膽略之外,帝王們對待批評言論的態度,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果遇到桀紂那樣的暴君,即使是敢於冒死進諫的人,也沒有機會對他們從容說出一番老師教訓弟子的話語;即使說出來了,也不會容許傳播出來,流傳後世。人們所能做的,也只有「道路以目」了

本文留言

作者丁啟陣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