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香港都不敢比 上海房價已天下無敵?
美國100萬已屬"NBA級別"施先生20萬美元購買大學"學區房"
在美國買房子的,大多像我這樣,有孩子在那裡唸書的。
我的兒子在伊利諾斯州距離芝加哥約300公里的一所大學讀書。學校周邊有一片住宅區,不少學生就在那裡租房子住。租金並不便宜,一套房每個月要500美元左右,我兒子又不習慣和人同住,所以我就買了一套下來,現在給他住,他畢業了還能租給後面的學生。
房子開價20萬美元,我是一次付清的,還能優惠一點。就是像國內的聯排別墅的那種,150平方米左右,但那裡是算實際面積的,還帶車庫和花園。
因為買這套房子,我對美國的房產市場也做了點功課,得知美國不同地方、不同區域的房子差異還是很大的。不管哪一座城市,基本都有富人區和平民區之分。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邊上的住宅最為尊貴,一兩千萬美元一套的公寓在那裡也不足為奇,但大多有價無市,交易並不活躍。而在西海岸的洛杉磯,也有三五百萬美元一幢的豪華別墅。不過當地的房產中介告訴我,100萬美元一幢的別墅在美國已經算很高檔的了,不少NBA球星也就住這樣的房子。
香港 還是小,還是貴
香港的房地產這兩年起伏很大。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開始下跌,2009年初跌到最低點,隨後開始回升,現在又持續上漲,房價已經超過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我兩年前買下的這套房子,價格也隨著大氣候起起伏伏。但因為是自住房而非投資,所以也沒太多感覺。這是一套公寓房,偏居一小島,離中環要坐30分鐘的輪渡。但那裡環境不錯,適合居住。
香港的房子是以平方尺來計算的,合計下來,我這套兩室一廳的房子也就70多平方米,總價230萬港幣,購買的時候房齡低於5年,算是次新房。如果要在市中心買這樣一套公寓,至少要500萬,而且房齡更長、空間更小。
香港的房子雖然貴,但只要有實力,還得起貸款,年輕人還是很願意買的。我買房子的時候,房地產交易還是頗為活躍的。我起先看中了附近另一套房子,沒幾天就被別人買走了。但總的來說,不像上海這樣瘋狂。金融危機後房地產市場出現低迷,現在重又熱起來,其中一個因素不容小視:與前兩年相比,來自內地的買家明顯多了。
德國房價10年基本不變
陳先生12萬歐元買下複式
德國的房產市場也如同德國人一慣的做事風格,看房慢悠悠看,房價慢悠悠漲。
今年買下這套房子前,我已經看了整整一年的房,而這一年當中,房價紋絲不動。當地人半開玩笑地對我說,即使你再看10年,也還是這個價。
因為在斯圖加特上班,我買的房子位於斯圖加特南部距離市中心10公里的一條交通要道邊上。斯圖加特是巴登符騰堡州的首府,巴符州是整個德國最富裕的州,奔馳、保時捷的總部都在斯圖加特。
我買的房子是當地的二手公寓,有點像國內的聯排別墅,總共只有3層,一幢樓有兩戶人家,我買的是"2復3"的樓面,樓下住著另一戶人家。要說面積,只有70 多平方米,但指的是純使用面積。房子帶全套裝修,還送兩個車位。總價12萬歐元,如果算上裝修和車位,再按照國內"建築面積"的演算法,算下來每平方也就 1000歐元出頭。人民幣每平方1萬元出頭,在上海能買到什麼好房子?如果再和收入掛鉤,就更沒法比了。德國普通白領的稅後月收入在2000歐元左右,而且看病不要錢,上學不要錢,上大學也只是象徵性地每學期收500歐元。
在德國買房有很多優惠政策,可以零首付,房貸的利率在1.3%左右,繳納的利息部分還可以抵稅。但即便這樣,德國的房產市場還是不景氣,這也許和德國人的消費習慣有關,在德國,一般很少有40歲以下的年輕人去買房,年輕人喜歡租房,買房一般是中老年人幹的事。
需求少、交易量小、消費態度穩重,導致德國的房價10年如一日,增長的節奏和通貨膨脹大致相符。在德國買房升值就不要想了,但租金回報還是相當可觀。像我這套房子,每個月的租金至少是500歐元。
日本房價微跌
殷小姐2700萬日元買下東京"地鐵房"
我上班的大樓就在銀座隔壁,在東京生活了多年後,決定買一套房子穩定下來。選來選去,還是選擇了東京郊外的千葉縣,位置是有點偏,但到上班的地方只需一部新幹線,坐1小時,還是挺方便的。
住在郊區還有很多好處,空氣新鮮、生活安靜,停車也不用愁。
我是兩年前買下這套公寓的,當時的總價是2700萬日元,折合人民幣200萬元出頭一點。共有3間,一間房間、一個廳再加一間塌塌米房間,總面積100平方米左右。這兩年日本經濟不景氣,我的房子還略有下跌。
就算在東京市中心,差不多大小的公寓也就是3000-4000萬日元一套,不過房子相對舊一些。在日本買房子也是可以零首付的,而且每年還享有一定額度的退稅。日本的購房服務也很到位,你去看房,所有的路費都由房地產商或是中介機構報銷。即使這樣,白領階層還是覺得"背"房子很累,因為東京的其他消費比較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