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隋代傑出科學家宇文愷

作者:師海軍  2009-10-10 19:1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唐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性都市,與古羅馬城一起被認為是東西方古代文明的代表,日人足立喜六就說:"中國四千年文化的精華,實即此地漢族的活動。同時,也可以說是長安的歷史。"(足立喜六著,王雙懷等譯《長安史跡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19頁)但通常被我們忽略的事實是:長安城實為建於隋代的大興城,它的總設計師與總工程師是隋代的建築學家宇文愷。而宇文愷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學家、城市規劃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水利學家、天文學家,是隋長城的設計者和世界上最早的移動房屋的建設者。

宇文愷,字安樂,生於西魏恭帝二年(555),隋代朔方郡夏州(今陝西靖邊縣白城子一帶)人。出身於鮮卑貴族(宇文氏為北周國姓)。宇文愷的父親宇文周為北周名將,是北周最早受封的十二大將軍之一,曾任大司馬,被封為許國公。宇文愷兄弟三人,兄長宇文善、宇文忻皆以武著稱,尤其是二哥宇文忻,更是一代名將。兄弟三人中唯愷"獨好學,博覽書記,解屬文,多伎藝,號為名公父子"(《隋書•宇文愷傳》),顯示了與傳統家風截然不同的興趣。

由於家庭的原因,宇文愷三歲被賜爵"雙泉伯",七歲封為"安平郡公",十一歲時累遷至御正中大夫、儀同三司,二十六歲時被加開府中大夫,可謂是錦衣玉食,富貴逼人。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二月,時年二十八歲的宇文愷,為初登大位的楊堅設計修建了楊氏宗廟,受到楊堅讚賞,被封甑山縣公,邑千戶。同年六月十八日,隋文帝嫌舊長安城窄小不便,"水皆咸鹵,不甚宜人",詔宇文愷為營新都副監,具體負責設計、營建大興城。宇文愷設計時博考群籍,研究眾說,參考了北魏洛陽、北齊鄴都等城市的建設經驗,在繼承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內建成了這座馳名世界的名城。

整個城市規模宏大,雄偉壯闊。全城由宮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構成。外廓城為長方形,東西寬9721米,南北長8651米,周長36千米,面積約84平方千米,規模宏大,比西漢長安城(35平方千米)大2.4倍,相當於明清西安城的7倍。城周圍有寬約5米、高約6米的城牆環繞。城中主要大街的寬度都在百米以上,最窄的街道也有20至25米,最中央的朱雀大街寬達150米,長10餘 華里,縱貫南北,筆直平坦,把整個外廓城分為東西兩半,形成了東西對稱的格局。宮城緊靠外城北牆中央,雄踞龍首原頂,居高臨下,坐北面南,象徵皇權的至高 無上。宮城之南是皇城,是軍政機關和宗廟所在。宮城和皇城集中佈置在中軸線的北端,南半部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六省、九寺、一臺、四監、十八衛等百官衙署的所 在地,北半部供皇帝和皇室成員居住,形成了"前朝後寢"的布局。

皇城之南和宮城的東西兩側為外廓城,是居民和官吏的住宅區。東側南北向5行縱坊,東西向13排橫坊,共54坊和1市;西側同樣是南北向5行縱坊,東西向13排橫坊,共54坊和1市。全城共計108坊(高宗龍朔以後為110坊,玄宗開元以後為109坊;參見張永祿主編《唐代長安詞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63頁)。居民區的各坊之間設有圍牆,自成整體,形如棋盤,塊塊分立,白居易後來形容是"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坊內有官民住宅、寺廟、道觀,也有少量的店舖、飯館、旅館、酒肆、手工業作坊和維持治安的"武侯鋪"等。

城內設有"都會"、"利人"東西兩市(唐代改為東市、西市),面積各約100公頃,市內有井字形通道,寬14至16米。兩市是城中手工業和商業的集中地,相互對稱,是當時最大的商業市場。尤其是西市,更是成為外國商人云集的場所。

隋文帝當初營建新都時就嫌舊長安城"不甚宜人",蓋因長安周圍有涇、渭、瀘、灞、灃、滴、澇、湧八條河流,時有水患且城內水質不好,於都城不利。宇文愷設計規劃新城時.經過勘察比較,選取了舊城邊的一塊高地,認為"龍首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隋書•高祖紀上》),為大興城防洪、供水排水、美化綠化、交通航運提供了優越條件。使得"八水繞長安"成了天然的優勢。大興城內,宇文愷還開掘了龍首、清明、永安三條水渠,分別從城東、城南引瀘水、湧水、交水進城,這些入城的渠水,不僅便利了航運交通和城內污水的排除,而且渠水所到之處,縈迴曲折,積匯成池,波光瀲灧,綠樹成蔭.使城內的風景更加秀麗多姿。

大興城近百平方千米,城區有六道高坡,地勢並不平坦,宇文愷因地制宜,將皇宮和百官府署建在最高的龍首原,城牆四角都建於城區高地,以便控制制高點,同時也顯得更加巍巍壯觀。城東南因為地勢較高,居人不便,因勢利導,闢為風景區,建了芙蓉園(唐稱曲江),成為遊覽勝地。至唐時更是"曲江水滿花千樹","引得遊人去似迷",形成了聞名遐邇的"曲江流飲"勝景,醞釀、製造了不勝枚舉的文壇佳話。

大興城內東、西兩市的位置設置也極具匠心,兩市的北門都在皇城之南的橫街,這條橫街是全城的交通幹線,通過橫街東可抵春明門,西可達金光門,再由這兩座城門通往城外各地。西市外更有漕河通航。便利的交通條件,為兩市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

全城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並且有創新。大興城城門的設計上,主要依據《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的建制思想,在郭城的四面,俱各開三門。同時,在南面明德門的外郭城門增設了五個城門(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考古隊《唐長安城明德門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4年第1期),面南背北,氣勢磅礡。

大興城中有六道高坡,本來不便交通,但宇文愷在設計時也充分加以利用,"宇文愷之營隋都也,日朱雀街南北盡郭有六條高坡,像乾卦六爻,故於九二置宮殿,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元都觀及興善寺以鎮其地"(程大昌撰、黃永年點校《雍錄》卷3),迎合九二、九五之說,把自然地形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無瑕地接合了起來,可謂是堪輿之學的完美之作。

城中裡坊的排列也並不單純是一個對稱的問題,而是被賦予了特定的寓意,即"皇城之東盡東郭,東西三坊。皇城之西盡西郭,東西三坊。南北皆一十三坊,像一年有閏。......皇城之南,東西四坊,以像四時。南北九坊,取則《周禮》九逵之制。隋《三禮圖》見有其像"(徐松《唐兩京城坊考》,中華書局,1985,34頁),俱是構思精巧之作。

與前朝的都城相比,城中官署寺院位置的變化,除為了改變"不便於民"的狀況外,更與天體設計關係密切,"宮城位置坐北朝南的改變、皇城的新設立以及在城東南隅開鑿曲江池等,這都應是模仿天體設計建造的典型事例"(王維坤《試論隋唐長安城的總體設計思想與布局--隋唐長安城研究之二》,《西北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大興城的建設規劃對當代和後世的國內外城市建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宋代的開封和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市)、平安京(今京都)等均模仿大興城的布局。這一聞名於世的大都市的建成,標誌著宇文愷在建築學上的極高成就。 開皇四年(584)六月,宇文愷三十歲時,因東南到長安運糧困難,宇文愷率水工鑿渠引渭水,開通了從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的廣通渠。這一河渠通航以後,既改善了漕運,又使兩岸農田獲得了灌溉,史稱"轉運通利,關內賴之"(《隋書•食貨志》)。廣通渠的修筑,為隋朝大運河的開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隋代大運河開鑿的先聲。

正當他登上事業的頂峰時,開皇六年(586)閏七月,由於其兄宇文忻謀反罪被牽連而除名在家。開皇十二年(592),因魯班故道久絕不行,朝廷不得不再次起用宇文愷,讓他加以修復。第二年二月,又詔令宇文愷營建仁壽宮,仁壽宮後來成為著名的皇家避暑勝地。功成之後被授予儀同三司,擢為將作少監。仁壽二年(602)他四十八歲時,文獻皇后去世,宇文愷又為皇后修建陵墓。由於他確實才華橫溢,有功於國,隋文帝終於給他復爵安平郡公,邑千戶,恢復了之前的尊號和地位。

隋 煬帝即位後,詔宇文愷為營東都副監,負責營建洛陽城。宇文愷規劃的東都,原則上與大興城相同,全城也分為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但因受地形條件的制約,道路 寬度、坊市面積較小,並且大興城的宮城和皇城都位於全城北部的中央,而洛陽城的宮城和皇城則是在都城之西北隅。宿白先生認為:"東都洛陽城的宮城、皇城位 於都城的西北隅.這是有意區別京城大興的布局......可知這樣的規劃是下都城一等的。"(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考古》1978年第6期)東都建成後,其地位幾乎與大興城相等,也是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這種地位一直沿襲至唐代。史載,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時窮奢極欲,富麗無比,極力地投煬帝之好,耗費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其後,宇文愷又為煬帝營建了顯仁官.並被拜為將作大匠。

大業三年(607)七月,跟隨煬帝巡遊邊塞時,為了迎合煬帝好大喜功、炫耀兵威的心態,宇文愷造了一系列的活動建築:有千人帳,下面能同時坐數千人;有觀風行殿,上面能容侍衛幾百人,"離合為之,下施輪軸,推移倏忽,有若神功"(《隋書•宇文愷傳》),讓高昌王、吐谷渾王上殿,奏九部樂,設魚龍曼宴,以示寵幸,遊牧民族見了無不驚駭,大揚國威。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動房屋。又建行城,"週二千步,以板為干,衣之以布,飾以丹青,樓櫓悉備。胡人驚以為神"(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80,中華書局,1956,5633頁),估計是一種板裝並附有布屏的圍城。在巡游過程中,隋朝正修西起榆林郡、東至紫河的長城,宇文愷也參與設計規劃(金秋鵬《宇文愷修長城之役考略》,《中國科技史料》1989年第4期),故而在大業四年(608)三月,被任命為工部尚書。大業八年(612),煬帝東征遼東,宇文愷又為煬帝建造六合城,估計也是一種可以活動的房屋。但在渡遼戰役中終因建橋不成而致軍大敗,被罷職,在回師途中含恨去世,終年五十八歲。

我們盛讚宇文愷卓越的建築才能時,往往忽視了他的"博學多技藝"的 另一面。他對傳統的禮儀制度也有精深瞭解,他曾依前人的記載為隋文帝設計了久已失傳的明堂,為煬帝勘定輿服制度。這種復原古代的禮儀建築,絕非易事,無 "博古"之學、"博採"之能,殆無可能。宇文愷對天文學也很有造詣,曾設計過"稱水漏器"、"候影分箭上水方器"、"馬上漏刻"等多種計時器具(《隋書•天文志》)。他任萊州刺史時的政績頗為人稱道,《山東通志•宦績志》就有"萊人樂之"的記載。宇文愷也有許多著作,如《東都圖記》20卷、《明堂圖議》2卷、《釋疑》1卷、《東宮典記》70卷,可惜均未能留傳下來,只有《明堂儀錶》一篇附於本傳中傳了下來。

那麼他一身高超卓越的技藝是如何造就的呢?陳寅恪曾說宇文愷"世居夏州,其地較近西北,與西域交通亦易發生關係,故其技術之養成,推原於家世所出及地理環境,則不難解釋"(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三聯書店,2001,90頁)。又說:"蓋 其人俱含有西域胡人血統,而又久為華夏文化所染習,故其事業皆藉西域家世之奇技,以飾中國經典之古制。如明堂、輅輦、袞冕等,雖皆為華夏之古制,然能依托 經典舊文,而實施精作之,則不藉西域之工藝亦不為功。夫大興、長安都城宮市之規模取法太和洛陽及東魏高齊鄴都南城,猶明堂、車服之制度取法中國之經典也。 但其實行營建製造而成宏麗精巧,則有資於西域藝術之流傳者矣。故謂大興長安城之規模及隋唐大輅、袞冕之制度出於胡制者固非,然謂其絕無繫於西域之工藝者, 亦不具通識之言者也。"(同上,88頁)應該說大漠遺風與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其早年的博採眾家,努力向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湛造詣,成就了宇文愷在科學技術上多方面的才能。

當 然,作為凡人、平常人的宇文愷,也曾慕高位而貪錢財。如在修建東都洛陽時,他"揣帝心在宏侈"而極盡奢華之能事,以此來博得煬帝的歡心;營建仁壽宮時,由 於役使過度,累死了許多民夫;後來又因與於仲文"競河東銀窟"而獲罪等。但這並不能影響後人對他的推重。如唐代太平公主下嫁薛紹,在萬年縣大擺婚宴時,嫌 縣門狹窄礙事,不便通行,想要拆毀時,唐高宗還特意下詔說:"宇文愷所造,製作多奇,不須毀拆也。"(見宋敏求《長安志》卷8,中華書局《宋元方志叢刊》1990年影印本)萬年縣的門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建築,距建成已時隔數十年,就因為是宇文愷所造,唐高宗認為是"製作多奇"而得以保留。長安更建有"安平公廟"來紀念他。宇文愷在各個方面的傑出成就,無愧於中國古代傑出科學家的稱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