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奉命陪一個女友去相親,一頓飯後,這個一臉厚道的IT男卻被我女友斬釘截鐵地否定了。理由很簡單,因為男方是"打車來的"。
雖然不關我的事,但我還是很為這名只與我有一面之交的男子感到忿忿不平,"車有那麼重要嗎?已經重要到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終生幸福了?"
(2008年5月20日,籠罩在餘震傳言中的成都交通。 攝影:路透/Nicky Loh)
我試圖對她曉之以理,我告訴她首先用"是否有車"這個標準來評價一個人就是件很錯誤的事情,其次有輛車開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甚至都不能說明他有車。(我舉了前陣子的新聞為例,說某男子借了輛朋友的寶馬,帶新女朋友去兜風,結果就發生了撞死人的嚴重車禍。重點是,寶馬是借來的。)
不過最後我們都不能說服彼此,我女友還是非常堅定地認為男方是否開車是代表他對生活的一種"要求"。這是不能妥協的。
我很鬱悶。因為我覺得不是我有問題就是她有問題,而且問題都還不小。
這件事在某種程度上讓我想起了孫偉銘,雖然兩件事情表面上並沒有任何聯繫。但孫偉銘當時買車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他認為開車能提高他的個人形象,讓他的生意開展得更順利。
"汽車"成了做生意和找對象的公分母。這讓我毛骨悚然。
其實,成都是一個多麼適合騎自行車的城市啊!城市不大不小,從東到西也不要一個小時(不像北京),地勢又十分平坦,(不像重慶),自行車游刃有餘,生活工作旅遊交通,完全可以搞定。
我就是騎車長大的一代。
(其實,我認為IT男完全可以騎自行車或者坐公共汽車來相親的。打車在我看來都已經很奢侈了。)
彷彿一夜之間,這個曾經的自行車王國,卻和中國其他大大小小的城市一樣,搖身一變為一個瘋狂崇拜汽車的城市。我眼見和我一起騎自行車長大的同齡人,拿著不算豐厚的薪酬,肩負著沈重的房貸,爭先恐後地成為自豪的有車一族,一邊無怨無悔地在不堪重負的大街小巷上堵來堵去,一邊凶悍地向空中排放著二氧化碳。耳聞著朋友聚會時談論起汽車時的唾沫狂飛,神采飛揚,我目睹家鄉變成又一個被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汽車佔領的城市。看著自行車越來越少,街道的灰塵越來越厚,不知道該高興還是發愁。
當然,對汽車的追求無可厚非,這是這個城市中產階級崛起的必然後果,我不否認這其中的剛性需求,我也並不想否認汽車業給我們創造的就業和GDP,但它還給我們的城市帶來了什麼呢?
1. 空氣糟糕。城市的空氣越來越差,由此而導致願意騎車的人越來越少,誰想天天吸廢氣?這樣惡性循環,騎車的人會更少,開車的人更多。不過,雖然我們可以避免騎車,但你能一輩子呆在車裡不出來嗎?
2. 人們普遍比10年前胖了不止一圈。
3. 城市交通越來越擁擠。雖然市政府又是設單行線,又是三令五申上班高峰期限制車輛進入市中心,但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成都的街道本來就窄,不具備接受這麼多汽車的容量,那麼多私家車一起上,不堵車才奇怪。
4. 環境污染,噪音污染(刺耳的喇叭聲),市容污染(洗車店的污水常流到人行道上),空間污染(汽車經常非法停在人行道上)。
5. 打車去相親的人找不到對象了!
怎麼辦呢?我們並不是沒有學習的對象,比如說通過徵稅嚴格控制開車人數的香港,比如說通過收進城費緩解城市交通的倫敦,都是值得學習的好榜樣。或者,我該寄望於更新、更綠色能源的早日出現?
所幸,成都的地鐵建設已經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希望開通之後,城市交通能得以喘息。但不知道到時候坐地鐵去相親的人,成功機率又會如何呢?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從打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