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夾生飯式"復甦

如果單純地把經濟復甦定義於GDP復甦的話,上半年,中國經濟毫無疑問是全球的一枝獨秀。國家統計局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7.1%,其中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9%,不僅大大高於第一季度的6.1%,而且也預示著"保八"大有希望。

但背後隱藏的不和諧因素不得不防。雖然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對沖了淨出口的下降,但固定資產投資基本都是政府主導的公共投資,民間投資持續萎縮,其可持續性值得懷疑。而且,貨幣供應量和新增貸款的高速增長並沒有緩解CPI和PPI的下行趨勢,CPI和PPI同比跌幅還在不斷擴大,CPI的環比跌幅也在擴大,顯示資金可能從實體經濟滲出流入虛擬經濟領域,這將帶來資產價格泡沫的壓力。

經濟增長、物價下行、資產泡沫,這種"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夾生飯式" 復甦,不僅讓中國經濟暫時陷入了"增縮"的陷阱,而且讓宏觀調控左右為難。

"增縮"現象之所以形成就是"保增長"壓過了"調結構"。 其實,第一季度似乎出現了"調結構"的曙光。因為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來看,第一季度6.1%的增長中,最終消費的貢獻率高達到70%,資本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的貢獻率僅為33%,淨出口的貢獻率為負3%。

但是,當時主要是因為存貨投資的大幅下降對沖了固定資產投資的高增長,消費並沒有真正啟動。因此,第二季度,中國加大了固定資產投資的步伐,其中5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甚至同比增長了39%。這取得了一定成效,從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在7.1%的GDP增長中,最終消費的貢獻率降到了53.4%,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達到了87.6%,淨出口的貢獻率高達負41%。

可以看出,對於宏觀經濟的"三駕馬車"來說,在經濟衰退、收入預期下降的情況下立即啟動消費,長路漫漫,而出口又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持續萎縮,因此,不得不重新依賴固定資產投資這種能最快拉動GDP的方式來"保增長","調結構"只能退居其次。但是,由於上游企業仍然處在"去庫存化"的階段,而下游企業面臨外需不振,這樣上下游企業都面臨產能過剩,抵消了價格上行的壓力,就暫時出現了"增縮"的現象。

另外, 之所以說"增縮"是暫時的,還因為目前天量的貨幣供應量和新增貸款,它們是懸在中國經濟頭頂的"堰塞湖"。如果這些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市,儘管不會帶來通貨膨脹,但會帶來資產價格泡沫;如果他們進入上游的產能過剩行業,那將導致未來產能繼續過剩的壓力,而且還不會帶來太多就業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已經在加快。儘管第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長僅為5.1%,低於一季度GDP 6.1%的增幅;但第二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了9.1%,已經高於二季度GDP 7.9%的增幅,特別是6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10.7%,重新回到了兩位數的增長。

工業增加值的回升也是雙刃劍,一方面它表明企業"去庫存化"可能已經告一段落,企業開始重新擴大生產,這將給PPI和CPI帶來上行的動力;但另一方面也暗藏危機,即固定資產投資是否還會保持現在的高位來吸收這些產能,否則將帶來又一輪的產能過剩。

儘管目前CPI和PPI的下行有翹尾因素的影響,由於去年6月CPI增速開始放緩,去年9月PPI增速開始放緩,因此預計下半年CPI和PPI有望正增長。但翹尾因素只是一個外生因素,如果繼續保持固定資產投資的高增長,而外需依然下滑,國內消費依然沒有啟動,居民收入沒有持續增長,那麼即使放出了太多的貨幣,短期內也不會產生通貨膨脹的壓力。

雖然要承認"增縮"只是暫時現象,但至少接下來中國經濟不會出現"滯脹"。因為只要有政府主導的銀行支持政府主導的投資,GDP增長就不會停滯。當然,目前的通縮也有可能轉化為通脹,這個前提是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繼續膨脹,吸引了實體經濟的資金大量湧入,特別是當中小企業不做實業,把資金投向股市和房市,如同2007年時一樣,生產活動的減少自然會導致通貨膨脹。

其實,中國經濟一直都是"夾生飯式"的增長,GDP和財政收入在高速增長,但居民就業和收入則與之脫節。這次從衰退中復甦只不過是故伎重演,這伎倆就是依靠投資,特別是政府主導的高投資,而不是消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崔宇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