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蒜殺百菌(圖)

 

蒜屬於百合科蔥屬,為一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蒜分為大蒜(古稱葫)、小蒜兩種。中國原產小蒜,大蒜則產於歐洲南部和中亞,漢代時由西域引入中國。

蔥、姜、蒜、椒,人稱"調味四君子"。其實大蒜有各種各樣的食用方法,可做主料、配料、調料。它味辛、性溫,能夠暖脾胃,其大蒜素有殺菌作用。大蒜對身體好,早有公論,常言說:"吃蔥吃蒜,防病一半 ";又說:"一蒜能殺百菌";"只要三瓣蒜,痢疾好一半。"除了殺菌,吃蒜的好處是降血脂,清理和軟化血管。

蒜味雖辛辣,入詩機會卻不少,唐代蔣貽恭寫〈詠安仁宰搗蒜〉:"安仁縣令好誅求,百姓脂膏滿面流。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腸肚作饅頭。帳生歲取餐三頓,鄉老盤庚犯五甌。半醉半醒齊出縣,共傷塗炭不勝愁。"

宋代的瀋說寫〈簡柳浚卿〉: "一別僅三年,相看事宛然。旋添新蒜髮,猶聳舊吟肩。紅日征途外,黃花喜氣邊。不須勞寄問,姓字有人傳。"

清代金農題墨蘭詩云:"苦被春風勾引出,和蔥和蒜賣街頭。 "懷才不遇之情,躍然紙上,讀者可從中體味他對當時社會的憤恨。

除了紙上、詩中談蒜,古人很早就有食蒜的習慣。《太平御覽》記載,晉惠帝逃難時,曾從民間取大蒜佐飯。

此外,在《南齊書》、《齊民要術》等古書,都有食用蒜的記載。如《南齊書·張融傳》載:"豫章王大會賓僚,融食炙始畢,行炙人便去,融欲求鹽、蒜,口終不言,方搖食指,半日乃息。"

唐代時,老百姓食用蒜的風氣大興,古籍如《廣五行記》便有詳細記載;到了宋、元、明代,蒜的烹製方法更多。清代人食蒜,已經跟現代沒什麼差別。


本文留言

作者菲爾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