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民族英雄--鄭成功

 2009-01-30 15:5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臺灣臺南市區有一個知名的名勝古蹟--延平郡王祠。建築本身典雅清幽,進得裡去,沉穩寧靜的氣息頗能澄靜平日的紛擾心情,花一下午的時間,細細的觀賞裡面的陳設、文物,也能緬懷先人開臺艱辛,發思古之幽情。這是紀念明末清初愛國名將的"鄭成功祠"。

鄭成功生於明朝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卒於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祖籍福建泉州南安,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原名鄭森,小名福松,父為鄭芝龍,母為日本田川氏。崇禎元年,鄭芝龍接受明朝政府招撫,維持臺灣海峽治安,屢建奇功,做到總兵官,鄭芝龍將妻兒接到臺灣,七歲的鄭成功首度來到了臺灣。

年方七歲的鄭成功聰慧俊美,鄭芝龍對獨子的教育格外重視,重金禮聘富有名望的私塾先生教導詩書歌賦之外,馳射武藝亦在老師啟迪下勤練不輟。

鄭成功天資聰穎才思過人,尤喜《春秋》及孫、吳兵法,十五歲即中秀才、考取安南縣生員,二十一歲進入南京太學,當時著名學者錢謙益對他頗為器重,道他"是奇男子、骨相非凡也"、"是濟世雄才,非止科場中人"。明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清兵入關佔領北京,建立了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鴆鴆清朝。

明王朝被李自成為首的農民革命推翻後,明朝一些文臣武將和地紳等,結集於江南,先後擁戴朱家皇室藩王,史稱南明政權。清順治二年(一六四五)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史稱隆武皇帝。鄭芝龍被封"平國公",鄭成功隨父上朝,隆武帝見他少年英俊、氣宇非凡,十分喜愛,特賜他國姓"朱"、改名"成功",號 "名儼"、封"忠孝伯",因此民間多尊稱他為"國姓爺"。

隆武帝對鄭成功復業大計寄予厚望、委以重任,二十二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世祖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桂王立,鄭芝龍不顧鄭成功哭諫力阻北上與清廷談判,不料卻被清所挾持,母親也不幸被清兵所辱投河自盡。

鄭成功悲憤交集,和明朝余臣、鄭家舊軍組織義軍,矢志反清,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

鄭成功自隆武二年(一六四七)在南澳起兵,而後轉戰中國東南沿海十餘年,期間多次戰績輝煌,給清廷帶來莫大威脅。並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揮師東征打敗荷蘭人收復臺灣。

以明朝遺室自許的鄭成功,期望在臺灣另辟抗清朝海外基地,積極披荊斬棘、開發臺灣。收復初期,鄭成功十分重視島內團結,對少數民族採取和睦政策,嚴禁士兵滋擾生事,法紀森嚴,即使親信亦不能免,對臺灣的開發確實做了重大貢獻。

清康熙元年、南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病逝於臺灣,年僅三十九歲,死後葬於當初登陸臺灣的臺南鹿耳門港附近。清同治十三年,瀋葆禎上書皇帝,建議撥款立祠紀念鄭成功,諡號忠烈並題"明延平郡王祠"。

綜其一生抗清志業雖未成功,然其膽略氣魄與愛國情操向為人所景仰,尤以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發展建設的不朽功勛將永載史冊,留予後人無限追念。


来源:人間福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