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考是一種"進路"(Approach),而此進路就中國哲學來說,就是"道"。老子所建構的形上思維及宇宙觀,是道家哲學的開宗;而究其目的,乃為決定其人生與生活世界的態度。
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這段話已透露出老子是一位認真思考、用心生活的哲學實踐家。本文即從"人際互動"、"生活態度"與"處世原則"等三種角度切入,以彰"三寶"現代運用之一隅。
一、慈--
人際互動
老子說:"慈,故能勇。""慈"有仁、親之義。"仁"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所以"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就會心生不忍;"親"是"至情"的表現,故荀子言"人之於其親也,至死無窮。"換句話說,只要心存善念、至情,就能勇於表達與接受挑戰,甚且至死不渝。例如,對愛情或婚姻的追求來說,一旦出於至情,就會產生勇氣,有了勇氣,自然能拋開束縛、全力以赴;消防隊員進出火場,舍己救人,犧牲奉獻,可說是仁德與勇氣的極度展現。
總而言之,心"慈"行"勇",由近而遠,由寡而眾,發揮人性光輝的感染力,則人際之間的良性互動自然可以逐步擴展、生生不息!故孔子說:"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這就是"上行下效",它可以在你我之間積極地展開!
二、儉--
生活態度
老子說:"儉,故能廣。""儉"是一種生活態度,"廣"則有擴大、延伸之義。對全球資源消耗快速、氣候變化日趨異常、物種生存面臨威脅的當前社會來說,想要獲得永續發展、共生共榮,則培養儉樸的生活態度,可以說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
例如,食雖不必"一簞食,一瓢飲",但也不宜"杯盤狼藉";衣雖不必"百補千縫",但也不宜"錦上添花";住雖不必"僅容旋馬",但也不宜"雕樑畫棟";行雖不必"曳輪濡尾",但也不宜"朱轓皂蓋"。
老子認為對"五色"、"五音"、"五味"的過度追求,是人產生"目盲"、"耳聾"、"口爽"等病狀的主要來源;而"馳騁畋獵"、"難得之貨"則是令人"發狂 "、"行動 "的重要媒介。也就是說,在感官與生理上的過度需索,是造成人性墮落、萎靡的主要原因。所以古人說"儉德"可以"辟難";即持儉能"五世其昌",行奢則" 富不過三代",當前的節能減碳政策與資源再生議題,不就是有鑒於此嗎?
總言之,"儉"是一種"抱樸之道",吾人若抱持此道,則胸中"山水",位置可以"自如",這就是老子"儉,故能廣"所蘊藏的深層意涵,也是《中庸》"無入而不自得"一語的重要指涉。
三、不敢為天下先--
處世原則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不敢為天下先"是一種"不爭"的處世原則,也是謙退之心的展現;而"成器長"則是謙退、不爭所帶來的正面效益。
從"不爭"到"成為萬物之長",這是多麼玄妙的生命發展歷程,一般人恐怕難以理解、想像,只能用"不可思議"或"匪夷所思"來形容;但如果體會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的意涵,那麼這種歷程也就不足為怪了!
對現代人來說,生命歷程可以是曲折、複雜,也可以是筆直、單純,這原本取決於個人的意識、才力與選擇,並無強制性;唯若要步入成功之路、領袖之列,那麼心懷謙退的處世原則就顯得十分重要,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即是此意。例如,行事作風要低調含蓄,避免鋒芒畢露;待人接物要謙恭有禮,避免肆無忌憚;旅遠客居要入境隨俗,避免喧賓奪主;述職履新要按部就班、以退為進,避免好大喜功、急於求成。
總之,吾人在處世方面若能秉持不爭、謙退的原則,並且融合創新概念,那麼不僅可以安身立命、廣結善緣、成就事業,更可因此受到各方賞識、擁護,進而到達百川匯海、眾望所歸的境地!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老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