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文革中的林彪與毛澤東
林彪從來沒有從事過黨務工作,也從來沒有從事過政府工作,毛澤東準備讓這樣一個人"治黨治國",是完全荒謬的不負責任的安排。
1959年夏季後林彪主持中央軍委工作,改變了前任彭德懷注重軍隊正規化建設的治軍方向,把"突出政治"擺在軍隊工作的首位,大搞"四個第一" 、"四好連隊" 、"五好戰士"。同時,林彪也改變了彭德懷作為中國軍隊日常領導者同毛澤東保持相對獨立的原則性,對毛澤東阿諛逢迎、投其所好,將中國軍隊變成了毛澤東的"御林軍"。林彪最大的錯誤,是以軍隊主要領導人的地位,支持毛澤東違規發動和全面開展"文化大革命"。沒有林彪的推波助瀾,"文革"就不會有那麼大的損害。
林彪還是典型的"病夫"。他1938年被友軍槍擊誤傷後,身體一直不好。特別是1949年中共奪取政權後,他的身體差到無法正常工作,大部分時間處於養病和休息。即使是"文革"期間成為"接班人",他由於健康不良也不能參與中共領導層的日常運作。一個基本上不能工作的"老病號"接什麼班?
毛澤東去世後,中共繼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指定接班人的傳統劇本。
1989年"6.4事件"期間,鄧小平指定率先"旗幟鮮明"地在上海查封開明的《世界經濟導報》的江澤民為"接班人"。1992年,88歲的鄧小平又跨代指定"立場堅定"地頭戴軍用鋼盔指揮鎮壓藏民抗議的胡錦濤做江澤民的"接班人"。這兩代"接班人"鑄成了政治不改革、腐敗不改變、人權不改善、治理不改進的"時代特色"。這就再二、再三地昭示了接班人指定制的失敗。
中共內部既沒有黨員直接選舉各級黨委領導人的機制,也沒有全國黨代表大會競爭性選舉黨中央領導人的機制,政治權力、特別是人事權過度集中在最高領導人手裡,從而形成了最高領導人指定自己的"接班人"的家長式做法。
接班人指定制的最大弊端,是用保守政治的繼承性取代政治變革,用僵化政策的連續性取代政策創新。因為"被指定者"需要繼續效忠"指定者",需要繼續遵循"指定者"的路線,需要繼續維護"指定者"和"被指定者"的共同利益。
在共產黨大國的歷史上,被指定的領導人往往是守舊者,沒有被指定的領導人卻可能是革新者。
斯大林1952年指定保守無能的馬林科夫為"接班人"。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馬林科夫身兼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相當於總理)兩項黨政最高職務。但是,幾個月後,具有改革意識和實際工作經驗的赫魯曉夫就取代了馬林科夫的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職務。三年後,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時代的嚴重錯誤,並開創了共產黨國家最初的改革。又過了一年,馬林科夫聯合殘留在蘇共領導層內的所有保守分子,試圖一舉廢黜赫魯曉夫。在蘇聯國防部長朱可夫的傾力幫助下,赫魯曉夫擊退了馬林科夫們的政治反攻。
1985年,掌權一年多的僵化的契爾年科匆匆去世時,沒有來得及指定"接班人"。蘇共領導層內的一些保守分子試圖爭奪總書記的職位。這時,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葛羅米柯提議由戈爾巴喬夫接任總書記。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支持葛羅米柯的提議。在蘇共的體制裡,從來不設"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所以政治局委員的地位和作用相當高。葛羅米柯和烏斯季諾夫的主張得到了蘇共領導層多數成員的贊同。戈爾巴喬夫成為蘇共中央總書記後,立即重啟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三任最高領導人中斷了21年之久的改革。以"民主化"和"公開性"為主題曲的戈爾巴喬夫的全面革新,比赫魯曉夫的"反對個人崇拜"和"全民黨、全民國家"要深刻得多。
胡錦濤也曾試圖指定"接班人"。當他1992年被鄧小平選中後,即開始培植自己的"接班人"-李克強。經過15年之久的精心安排,到2007年時,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和外國人都預測李克強將在該年的中共"十七大"上成為下一代的"首領"。
然而,我確信:經過共同努力,胡錦濤試圖指定接班人的計畫一定能夠擊破。
2007年3月,我寫了題為《中共十七大的最大問題》的文章,發表在2007年4月號香港《動向》雜誌,第一個公開反對胡錦濤試圖單獨從自己的幫派裡選定"接班人",並且第一個明確提出實現中共最高領導層政治平衡的其他人選。
6個月後,在"十七大"前夕和"十七大",胡錦濤試圖指定接班人的計畫被中共領導層的多數成員否決。
這就又一次昭示了接班人指定制的失敗。
今天還是中秋節。我願意把1年半前的那篇文稿作為特殊的"月餅",慰藉失去了"接班人"前景的那個政治幫派。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方覺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