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力斯症 遇到癲癇學生 四成老師處理錯誤

看到有人癲癇發作,趕快塞毛巾到他嘴巴?拿筆、用手指讓癲癇病人咬?都大錯特錯!兒童伊比力斯協會十七日公布一項「癲癇症認知調查」,不只是一般民眾,連不少老師也常錯誤處理。  

該協會秘書長暨臺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關尚勇表示,約每百位人中有一人癲癇,臺灣至少有三、四萬名兒童是癲癇患者,但教師對疾病的認知有待加強。  

協會七月針對三○五位教師進行「癲癇症認知」線上調查,六成老師擔心班上有癲癇症學生,因為不知如何處理或怕有意外。只有少數教師知道正確的處置,許多老師認知的「塗擦萬金油或綠油精(二%)、按摩人中(十一%)、塞入東西至口中(四十三%)、壓住病人直到發作結束(廿九%)」等,都是錯誤方式。  

關尚勇說,癲癇是腦神經不正常放電,正確處理有三步驟。一,保護即防止病人受傷。二,陪伴並注意病人呼吸的暢通。三,記錄並計算髮作時間及頻率。一般而言,不需採取醫療措施,除非發作時間持續五至十分鐘則須趕快送醫。  

今年將上國中的賴小妹五歲時經檢查證實罹患頑固性癲癇,雖然已用藥控制,但仍經常發作。她昨天和並表演了一場魔術,希望透過魔術教學訓練病童手眼協調,同時培養自信並增加同儕的互動。臺北榮總兒童神經科醫師張開屏表示,癲癇症可透過藥物獲得控制,三分之一的人服藥即痊癒,不再發作;三分之一用藥後可大幅降低發作頻率,頑固型病患則須學習和疾病和平共處。

該協會並以癲癇症的英文Epilepsy發音,為癲癇正名為「伊比力斯症」,希望去除帶有歧視意味的癲癇、羊癲瘋等不雅稱呼。關尚勇醫師和賴小妹也聯手秀魔術,一瞬間,將絲巾上的「癲癇」字樣變成「伊比力斯」。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