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赤壁》:一部不倫不類的喜劇片

 2008-07-17 14:2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赤壁》這樣的電影,誰會把它當成歷史?人們又怎麼能從這所謂的大製作中產生蒼涼的歷史感,哪怕一點兒?其實,《赤壁》如果想走搞笑的路線,倒不如索性徹底放開,就像《大話西遊》那樣的顛覆一樣。

週六慕名看了電影《赤壁》,一部號稱的大片。買票的時候還真是人頭湧湧,排隊就排了好半天;而且,也全不像看以前的大片那樣可以挑時間最近的一場,頂多等個十來分鐘而已,此一番居然要候兩個鐘頭。當年的赤壁之戰,是三國所以能夠鼎立的決定性事件,據說是國內投資最大的電影,導演又響噹噹,該寄予怎樣的期望?

開演之後未幾,影院裡就開始笑聲不斷。一部影片給人帶來笑聲,按道理是引起了觀眾的共鳴。不過,《赤壁》帶來的笑聲感覺很廉價,純屬於插科打諢。此前看過媒體上刊登一些"搞笑台詞",當時還以為是媒體根據情節代編出來的。諸如周瑜問拿著羽毛扇的諸葛亮:"這麼冷,你還要扇扇子?"後者回答:"它可以讓我冷靜。"全不料,這些很無厘頭的台詞,都逕直由裡面的人物一本正經地道出。而且我發現,在許多時候,裡面的人物還沒開口,旁邊的觀眾就開始壞笑並嘴裡唸唸有詞了,已然熟稔。問題的關鍵在於,《赤壁》並不是一部喜劇片,至少我認為它是以嚴肅面目出現的。

筆者無意要求電影《赤壁》去圖解歷史,也絲毫無意於以《三國誌》或《三國演義》去苛求之。錢鐘書先生說過:"吾國史籍工於記言者,莫先乎《左傳》,公言私語,蓋無不有。"然"上古既無錄音之具,又乏速記之方,駟不及舌,而何口角親切,如聆罄咳歟?或為密勿之談,或乃口心相語,屬垣燭隱,何所依據?" 所以錢先生有個結論:"古史記言,太半出於想當然。"正史如《史記》的記載那麼生動,其實是司馬遷"設身處地、代作喉舌"而已。像鴻門宴中的描寫,"其論文筆之繪聲傳神,是也;苟衡量史筆之足征可信,則尚未探本"。這就是建立在史實基礎上的創作。小說《三國演義》也是一樣。羅貫中"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把差不多一個世紀的歷史描繪得活靈活現,甚至使一些人誤以為這部小說真的就是歷史。我先前以為,《赤壁》走的正是借鑒成功典範這樣一種路線,取材於歷史,又不為歷史事實所侷限。

沒有史實的基礎,只搬來歷史人物的名字和事件,來肆意地添加佐料,用時尚的話說就該歸為惡搞了。在《赤壁》中,被曹操蔑稱為"織席販履小兒"的劉備,居然在平時果真要給兄弟們編織行軍打仗用的草鞋(關羽嚴肅告訴周瑜的);以秉燭讀《春秋》聞名的關雲長,居然像私塾先生一般對村童誦讀"關關雎鳩,在河之州",還給小娃娃們講解現在讀書是為了將來有飯吃的道理。諸如此類的情節,不帶來庸俗的一笑又會帶來什麼呢?像《赤壁》這樣的電影,誰會把它當成歷史?人們又怎麼能從這所謂的大製作中產生蒼涼的歷史感,哪怕一點兒?其實,《赤壁》如果想走搞笑的路線,倒不如索性徹底放開,就像《大話西遊》那樣的顛覆一樣。

早些年,有的拍歷史題材的導演曾經公開聲稱要氣死歷史學家。所謂氣死,就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剪裁或者杜撰歷史題材的作品。剛開始也真見到幾個生氣的,現在,應該算是非常灰溜溜地敗下陣來了,因為中國的歷史已有頗任那些從事文化事業的人們肆意編造的趨向。電影《赤壁》的不倫不類,又增添了新的註腳。我不知道,是時人的審美情趣導致了作品的價值取向,還是作品的價值取向干擾了人們的審美情趣。這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的問題,而且需要就教於方家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轉載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