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有漂亮的外形,弧度優美的腰身,樂器本身幾乎就是個藝術品。它造型簡單,但細分之下,居然有七十個組件。其中只要有一部分被更動了位置或受到溫、濕度影響,就會使音質改變,所以,小提琴既高貴又脆弱。它雖然體積小,看似輕薄,但真正上好弦、拉緊定音之後,四根弦合起來則有三十多公斤的張力。一把好的小提琴絕不像外表看起來那麼簡單。它都是經過歷代工匠的智慧承傳、經驗累積才成就出來的。從十六世紀中葉開始前後兩百年,義大利的克雷蒙納(Cremona)陸續出了三位偉大的小提琴製造家族。他們分別是:將小提琴定型的阿瑪第(Amati);不斷研究小提琴製作比例的史塔第發裡(Stradivari);以及全憑直覺調整音質的瓜內裡(Guarneri)。他們留下的古董琴身價非凡,是提琴家與收藏家的最愛。這些遺留下來為數不多的小提琴,擁有現代技術模仿不來的諸多優點。多少人絞盡腦汁,想破解他們成功的秘訣,但至今仍是個謎。
一般我們在欣賞音樂時最容易吸引注意力的通常是高音部分。樂曲的創作,旋律的鋪展大多在高音,而伴奏則在低音適宜的陪襯著。在音樂會 中,我們也較常看見小提琴、長笛等高音樂器的獨奏,而較少見到低音樂器的獨奏,這是因為高音能輕而易舉地在一堆音符中脫穎而出。
小提琴的高音域特徵使其演奏出的旋律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不像鋼琴的聲音在擊弦後音量不易保持,小提琴藉由弓弦的磨擦,可以使演奏出的聲音延展成漸強、漸弱的變化,或以右手揉弦的方式做出類似"抖音"的音色,進而產生如人聲般的修飾效果。這個優點促使小提琴成了最會"唱"的樂器。這也是為什麼在弦樂四重奏或交響樂團裡總是由小提琴擔任"領奏"的原因。
樂器能否受到歡迎,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它所演奏的作品數量多寡,能否得到眾多作曲家的親睞,而小提琴曲目是所有弦樂器中最多的。不論哪一個時期,都有各式各樣精彩的作品留下來。有的利用它的抒情特質,實驗各種情緒張力的表現。有的針對小提琴的獨奏性能,極力開發它的演奏技巧。另有一些卻相反地把小提琴的鋒芒包藏起來,讓它與其他樂器相互協調,溫和地成了合奏中的寵愛。
小提琴因為是高音旋律樂器,雖然很容易成為舞台上的焦點。但另一方面它也缺少了中、低音樂器的優點,如:和聲厚度的支撐、音響寬度的鋪陳、伴奏型的推展等...。如果要平衡這些問題,那就需要其他樂器的輔助了,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組合,就是為了彌補這個不足而採取的辦法。
我們這次《大賽》的曲目,大多選自 西方著名的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 ,如莫扎特、貝多芬、巴哈、帕格尼尼、維尼爾夫斯基等 創作的著名小提琴曲。
《大賽》總評委林家琦先生指出,本次複賽沒有自選的曲目,但初賽、決賽都有在限定範圍內的自選曲目。初賽中有三首可以自選一曲;決賽中帕格尼尼 (Niccolò Paganini)作品有六首可自選一首,還有維尼爾夫斯基 (Henryk Wieniawski) 作品二首,可自選一首。全部不是硬性規定,參賽者還是有一定空間選擇自己想表演的曲目的。希望各位參賽者都能夠有良好的發揮,順利完成自己的參賽曲目。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全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