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吃粽子小心引發慢性病(圖)

 
 饞食端午粽子除了會"食滯"外,隨時會引發慢性病!端午節前夕,有醫生提醒:每年端午節前後胃腸道病人會明顯增加兩成左右,市民飲食應有所節制。

一天多,但很多人不知道吃粽子也會引發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粽子中糯米黏度高,難以消化,容易使消化功能差的人肚腹悶脹,有的甚至一吃就"滯"。而甜粽由於含糖分較多,容易提升人體內血糖含量,故糖尿病者不宜多吃。老人、小孩也不宜多吃,因粽子易致他們腹瀉或便秘。

粽子屬高熱量、不易消化的食品,吃下1只粽子的熱量往往比一碗飯的熱量高出許多,因此在食用時應注意控制數量。

值得一提的是,端午節前後不少市民都喜歡拿粽子當早餐吃,個別酷愛粽子的市民甚至放棄正餐,頓頓吃粽子。事實上,這種做法不僅會影響正常的消化,還會傷害胃部。

食物消化從胃到腸至少需要停留6個小時,粽子是糯米做的,本來就不容易消化,一大早就吃粽子,停留在胃裡的時間則更長,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慢性胃病、胃潰瘍的人發病。另外,臨睡前絕對不能把粽子當夜宵,容易消化不良,從而影響睡眠。

吃粽子時應多吃蔬菜1.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喝茶水,幫助吞嚥和消化,每次少吃一點,可選擇迷你粽子;2.許多人會因吃多了粽子而腸胃不適,醫生建議吃粽子時多搭配些涼拌青菜、沙拉、蔬菜清腸,最好還能搭配水果,可降低不適症的發病率;3.雖然粽子可以冷食,但會比較硬,建議從冰箱拿出來後應充分加熱,煮熱變軟後才吃;4.有胃病的人吃粽子時可選白米粽,不要蘸糖,不要吃得太甜;5.對有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黃粽及過分油膩、含脂肪過高的粽子。

 
 
 
本文留言

作者朱英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