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4500萬年前法國的人工石球

 2008-04-15 12:1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1862年4月的《地質學家》雜誌中,刊登了法國賴昂(Laon)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米利維爾(M. Melleville)的論文。文中報導了一個白堊球(圖6.2),是在賴昂附近距地面75米(246英尺)深處第三紀早期褐炭層介面下發現的。

1861年8月,工人們挖到主礦帶末端,距山基部225英尺處,看到一個圓球從坑道上部滾落下來,該球直徑6厘米(2.36英吋),重310約克(約11盎司)。

米利維爾說:"他們查看清楚了石球的原位埋存點:石球不是埋在褐炭層內部,而是向上項著岩石層,岩石還有石球原位埋存的凹痕。"工人們把石球交給了列尤恩(Lejeune)博士,他通知了米利維爾。

米利維爾聲明:"早在這個石球發現前,採石場的工人就告訴過他:他們多次挖出木片化石......上面有明顯的人類加工痕跡,我現在很後悔,當時沒有相信,所以沒能去看一下。"

按米利維爾的論文介紹,那個石球不可能是偽造的:"石球由下往上有超過五分之四的部分呈現瀝青色,與上部交界處呈現一個黃圈,這顯然是下部埋存在褐炭層造成的。而上部,因為埋存貝殼層,顏色正相反,而呈現白堊的天然色......至於那兒的岩層,沒有任何開裂過的痕跡,也沒有洞,所以我敢肯定那是完好的原位埋存,不是從上面的年輕地層掉進去的。"

對該白堊球呈現的人類加工特徵,米利維爾很謹慎。他說:"一方面講,即使結論顯而易見,我也不願意自下斷言--在褐炭層展現的那個年代人類就已經存在了.我只是把這個奇異的東西當作一個發現報導出來......"把它交給科學界,等待學者們的評判,以及近一步的發掘工作,以使我們能知道蒙太谷遺址的真實價值。

1883年,德莫提理提出:一塊白堊在新生的第三紀海洋中,被波濤磨圓了,留在了今天的位置。

但這種解釋難以成立。首先,球表面的待征與波濤打蝕的痕跡完全是兩回事。米利維爾說:"那塊石頭埋存的土方,還同時發現了有利角的三個大石刀,如果白堊磨成圓球,同埋的石刀為什麼還保持利角呢?再者,如果被波浪磨圓,石球必須持續懸浮在波濤之間--白堊球怎能漂浮在海面呢?進一步講,就算白堊能懸浮在海面,也早降解成碎片了。

德莫提理說:石球發現於早第三紀地層,如果是人工磨製的,那是法國這一地4500∼5500萬年前的文化,這麼超出進化論的考古發現,在其實為數眾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