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欣欣向榮,是人體生理機能、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然而春雨綿綿,乍暖還寒,氣候不穩,也是各種病菌和微生物繁殖、復甦的季節。中醫藥學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故養生必須順應自然,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多食甘味食品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中醫認為,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易發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僅有害春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傷害脾胃。這正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復發的原因之一。
相反的,甘味食物(例如:大米、小米、糯米、大棗、山藥、扁豆、黃豆、甘藍、菠菜、胡蘿蔔、芋頭、紅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栗子等)口感甜、可補益脾胃,常吃可提高人體免疫力。
少吃寒性食品
寒性食品(例如:黃瓜、冬瓜、綠荳芽等)會阻礙春天體內陽氣的生發,而大蔥、生薑、大蒜、韭菜、洋蔥等溫性食物,則能起到祛陰散寒的作用,春季不妨多加食用。
忌服發物
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空氣中瀰漫著大量的花粉,容易引起過敏性疾病患者發病。倘若本身有過敏體質或慢性疾病,春天一定要忌口,忌服「發物」,例如:蝦、蟹、咸菜等食物,以免使舊疾反覆發作。
春季食補
春季食補選擇一般性調補食品為宜,如:雞肉、雞蛋、瘦豬肉、紅棗等,不僅可改善慵懶的體質,還可充沛體力。不能一味使用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上升,加重身體內熱,損傷到人體正氣。但對於身體明顯虛弱的人,則需要選擇適當的滋補中藥來調養,如:西洋參、龍眼肉、黨參、黃耆等。
膽結石和肝炎患者,春天在飲食上除了要注意遵循「省酸增甘」和「養陽」的原則外,還應少吃油膩食物,以防肝膽疾病復發;常被咽喉疼痛、口臭、便秘等「上火」的症狀困擾的人,可多吃點養陰潤燥的食物,如:蜂蜜、梨、香蕉、百合、冰糖、甘蔗、白蘿蔔等,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情志調養和諧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描述:春天季節三個月裡,是大自然萬物復甦生長的季節。人們應夜臥早起,在戶外、綠地散步,舒緩形體,做各種拳腳體操活動等,以舒暢情志。
中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七情五志若無偏差,雖有「外邪侵犯」,疾病仍難以發生。正氣充足,各臟腑的功能正常,陰陽協調,抗病力就強;反之如正氣不足,臟腑虛弱,抗病力差,外邪乘虛而入,導致陰陽失調,發生疾病,此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更需要情志調養和諧,以維人體健康。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一年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