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蘊藏養生"方"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是大多數知識份子的人生理想,像白居易、陸游、袁枚等 "文壇壽星"不僅才情橫溢,而且精通醫道,很多養生之道就散落在他們的詩詞歌賦之中,成為歷代文人爭相效仿的對象。

■睡眠法:"不覓仙方覓睡方"

無題 (宋 王安石)

花村幽窗午夢長,

此中與世暫相忘。

華山處士如容見,

不覓仙方覓睡方。

釋義:中醫在很早的時候,就認識到了睡眠對人體的重要性,很多養生理論一直強調"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是中國古代養生理論的金標準。據西安唐都醫院睡眠中心宿長軍主任介紹,目前臨床上發現,至少有幾十種疾病都和長期睡眠不好有關,最常見的就是人體免疫功能下降、代謝功能紊亂、引發抑鬱和焦慮等精神症狀等。

宿長軍指出,其實現在人們不是不知道睡眠的重要性,而是面對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不知道該怎麼睡著了。

宿長軍建議,患有失眠或有失眠傾向的人,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調整:

第一,制定一個固定的作息時間表,保證規律的睡眠時間,每天盡量在同一時間起床和就寢,即使是週末也不要放縱自己,讓自己的身體非常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該起床了,什麼時候該睡覺了,這樣自然就不會失眠了;

第二,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如保證臥室黑暗、乾淨、通風和適宜的溫度以及柔軟舒適的枕頭、棉被,這對睡眠質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睡眠前幾個小時,盡量遠離咖啡和菸酒,因為它們會使人的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從而使人很難入睡或影響睡眠質量;

第四,遵循傳統中醫提倡的"五不"原則,在睡覺前幾個小時做到"不過飽、不過點、不過思、不過動、不受風"。

■保健方:"短髮蕭蕭起自梳"

雜賦(南宋 陸游)

病叟胸中一物無,

夢遊信腳到華胥。

覺來忽見天窗白,

短髮蕭蕭起自梳。

釋義:"覺來忽見天窗白,短髮蕭蕭起自梳"實際上是介紹了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中醫養生保健法:梳頭法。

據西安藻露堂中醫院院長宋毅介紹,梳頭保健的理論基礎是中醫的經絡學和全息理論,中醫認為在人體14條主要經脈中,有8條都匯聚在頭部,頭部還有穴位40多個、刺激反射區10多個,是名副其實的"百脈之宗"。因此,梳頭能刺激頭部皮膚,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有利於改善頭部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代謝,且對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痛、腦血栓等疾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宋毅指出,根據全息學的理論,頭部的反射區對應著不同的器官和身體區域,而經常梳頭則能刺激這些反射區,通過全息反射作用,使得對應器官能"毛孔開泄、補氧化瘀",從而加強器官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功能。

■養心義:"不畏復不憂"

自覺 (唐 白居易)

四十猶未老,憂傷早衰惡。

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

形骸日損耗,心事同蕭索。

夜寢與朝飧,其間味亦薄。

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

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薄。

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

釋義:這首詩裡對比了自己和同齡人崔舍人的容貌、體質差別,得出了"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的結論。據宋毅介紹,中醫歷來認為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突然而劇烈的情緒波動會影響到身體臟器的改變,甚至引發疾病,這就是中醫認為的"情志病"。

他說,中醫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是人體對外界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的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範圍,就會損害到具體的器官,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此時"七情"就會成為致病因素。

因此保持豁達的心胸、樂觀的情緒、積極的人生態度是養生的第一要求,切記"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的真言,從"養心"開始自己的"養生"路。

■飲食術:"只將食粥致神仙"

食粥(南宋 陸游)

世人個個學長年,

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

釋義:"食粥、喝茶、煲湯"是南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水",其中食粥更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僅李時珍收錄在《本草綱目》中的粥就有50多種,可見中醫對喝粥的重視程度。

據宋毅教授介紹,中醫認為喝粥有利於消化、增強食慾、防止便秘、調整腸胃等多方面的好處。尤其是粥上面的那層粥油,中醫認為有很強的滋補作用,有補中益氣、強腎益精的作用,甚至可以和參湯媲美,因此陸游才會發出"只將食粥致神仙"的感嘆。

而對現代人來說,多喝粥也符合飲食清淡的健康標準,減少油脂、膽固醇等物質過多攝入,真正做到鄭板橋在自己廚房對聯上所描述的那樣"青菜蘿蔔糙米飯,瓦蓋天水菊花茶"。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