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五臟宜養  (圖)




  在古代曆法中,除了二十四節氣,還有兩個重要的天日,就是"九九"與"三伏"。俗語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九九"是指從冬至開始,共有九個九天,其中第三個九天即為"三九",即冬至後一個月,是北半球溫度散失最多的時候,這就是冷在三九的原因,此時人體與之相應,也呈現出陽氣相對的不足,生理功能趨於潛藏瀋靜之狀態,消耗相對地減少,故進補可發揮最大藥效;而冬至則是天地陰陽氣交之樞紐,也是人體陰陽氣交的相關時刻,故冬令進補常選擇於冬至日開始,藥性宜偏於溫熱養陽,但應溫而不散,熱而不燥為主。

  在中醫古籍中,曾記載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它代表著當身體抵抗力強盛的時候,不僅外來的致病因素,如病菌、暑熱、寒氣等病氣,無法危害健康,而體內組織器官,也不易產生惡變,所以時時補充五臟所需元素,實為防病養生的主要原則。

  另外有關臟腑的記載如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這段話表示,陰陽是人體的總綱,無論是身體的外在組織,或是體內的臟器,均可以陰陽來區分,因此時時補充陰陽氣血,維持臟腑陰陽平衡,就是保守健康的不二法門。

  屬於陽氣不足者,如常見精神不振、疲倦無力、容易出汗、懶言懶動、頭暈嗜睡、畏寒怕冷、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大便較軟或易腹瀉等症,以溫補氣血為主,但對於火熱體質者,如常見口乾舌燥、手足心熱、心悸心煩、潮熱盜汗、大便乾結等症,則宜加重清熱滋陰藥量;而平時食慾不佳,容易出現腹脹腹瀉、噯氣、噁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症狀者,宜加芡實、白扁豆、佛手、陳皮等健脾胃之藥,以促進吸收;若因過食溫補藥膳,產生流鼻血、牙齦出血、頭痛腹脹、口乾舌燥、煩熱、便秘、痔瘡出血等反應,則可喝白蘿蔔湯、冬瓜湯、濃茶、蘆薈汁,或吃涼性水果 (葡萄柚、水梨、柳丁)及青菜(大白菜、苦瓜、黃瓜),則可解除燥熱之性。

暖冬養生藥膳

  以下提供暖冬養生藥膳,以強壯五臟,增強抵抗力及減敏抗喘,體內若有急性感染(如上呼吸道發炎、急性腸胃炎、泌尿道發炎等),宜在醫師指導下,進行適當藥膳,:

一、五臟養生抗老茶:
材料:東洋參3錢,紅棗6枚,刺五加1.5錢,麥冬3錢,黃精5錢,桂圓5錢,菊花2錢。(3-5人份)
作法: 將中藥材放入紗布袋中,加2000cc水,熬煮45分鐘,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陰陽雙補,五臟具調,安神定智,增強免疫功能;適用於一般人。
醫師叮嚀:火熱重者加重黃精至1兩;陽氣虛弱嚴重者加黃耆3錢。

二、抗病毒保健茶:
材料:綠豆、黑豆及烏梅各1兩,甘草3錢、紅棗5錢、黃耆3錢、玉竹5錢、適量冰糖。(5-10人份)
作法:加適量2500-3000cc水,浸泡約半小時,大火煮滾後轉為小火,煮約1小時,過濾後加入冰糖即可飲用。
功效:補氣滋陰養血,生津止渴解毒,抗過敏,防病毒。
醫師叮嚀:火熱重者加重玉竹至1兩;氣虛嚴重者加黨參5錢。

三、珠貝蓮藕牛奶:
(1)材料:珠貝粉1.5兩、粉光參粉1兩、冬蟲夏草粉1兩、杏仁粉5錢、蓮藕粉1兩。
(2)作法:將諸藥混合均勻,每次取5克與牛奶粉沖泡成香濃之蓮藕牛奶,每日2次,兒童減半。
(3)功效:滋陰補氣溫陽,化痰止喘止咳。
醫師叮嚀:火熱重者加葛根粉1兩;氣虛嚴重者加重冬蟲夏草至1 兩半。




本文留言

作者莊雅惠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