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癌症勝戰法(五)

作者:陳沅森  2007-12-10 04:1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第二章 治療癌症應具備的醫學、生理學基本常識


 [ 導讀 ] 治療癌症,應該具備一些醫學、生理學的基本常識,這些知識隨著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筆者在網際網路上搜索相關資料後,結合自己的認識,編寫成「血液」、「微循環」、「免疫力」、「幹細胞」和「氣功‘意守’方法及其應用」等五節,在每節的後面附有筆者對這些基本常識的讀後感與評論。具有這些基本常識和懂得這些道理的讀者,可以略讀本章,也可以不讀,跳過去直接閱讀下一章。

 第一章列舉九則啟動人體「自組織能力」治癒疑難雜症的案例,證明血液在身體健康和疾病治療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血液是「自組織系統」中溝通信息、交換能量、輸送物質,維護自身穩定的液體組織。由此得到初步結論是:使身體保持健康的「主將」是「我們的血液及其攜帶的免疫機制」!

 人的大多數疾病——身體任何部位,任何角落發生毛病——都可能是微循環被堵塞、發生故障或被破壞的結果。因此,只要找到某種「使新鮮血液能夠暢通無阻地流經那個部位」的方法,與血流同步到達的免疫機制,就會忠於職守、毫無疏漏地將所有疾病一掃而光!

 在活著的人們的身上,「氣如橐鑰(tuóyuè風箱),血如波瀾;血脈氣息,上下循環」(李時珍《瀕湖脈學》語),我們的血液無時無刻不在保護著機體的健康和安寧。「偉大的血液」是每一個人「最好的、最可靠的醫生!」「最有效、絕無副作用的藥物!」一個人只要心、血管系統正常,免疫機制正常,新鮮血液能順暢地流淌到身體的任何部位,就可以做到「百邪莫入,百毒不侵」。血液攜帶的人體天然保護機制(免疫力等),在身體裡面無遠勿屆,忠實地、頑強地消滅一切入侵之敵和及時調整偶然出現的故障,保障機體的優質內環境,使人永葆青春,健康長壽!

 本書《癌症勝戰法——符合最新最科學最偉大的哲學思想》,在人類醫療科技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第一次提出「人的自身血液是可以通過自主意識調動的,自己的血液可以治好自身的疾病」、「患者用經過強化的自主意識主導身體機能戰勝癌症」等創新思想。本書光大中醫理念,宏揚祖國醫學,並通過創新否定「人定勝天」錯誤的陳腐醫療觀念,符合人體「自組織性」最新哲學思想,將對人類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貢獻!

第一節 血液的基本常識

 古時候,當人們還不瞭解血液的本質時,先知先覺僅憑直觀就發出了由衷的讚嘆:「血為人之精神,生命之源泉,靈魂或元氣之代表。」中國古代醫學家更明確指出:「耳得血而聰,目得血而明,手得血而握,足得血而步。」

 在醫學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人類雖已直窺血液之閫奧,但絲毫沒有鬆懈對它的深入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呈現出一些驚人的新發現!

 血液日日夜夜慇勤地在體內奔流,貫穿著人們生命的始終。臨床實踐表明,一個人失血10%關係還不大,失血20%將明顯影響健康,失血30%就會危及生命。可見,血液與人的健康,生死存亡緊密相關。

 血是一種紅色、不透明、有腥氣、微咸的粘稠液體組織,略呈鹼性,其PH值為7.35—7.45。血液裡有紅細胞(紅血球)、白細胞(白血球)、血小板和血漿。在顯微鏡下,血液呈淡黃色。因為通過顯微鏡觀看,血液中紅細胞不像肉眼看見的那麼密集,淡黃色的血漿成為視覺背景。

 血液是人體中最重要的成份之一,正常成年人的血液約佔體重的8%,約有血液5000—6000毫升,男高於女;婦女在妊娠期血液比平時增加23—25%,故分娩時出血多而不致病。參與體內循環的血液只佔全身血液總量的70—80%,其餘都貯存在「人體血庫」(肝臟、脾臟等)內。當人體失血(意外損傷出血較多或獻血)時,「血庫」立即自動打開釋放部分血液,予以救急補充。

 心臟好像一個「泵」,將血液送往全身;血液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壓力。用血壓計測量,中、老年人的血壓值不能達到或超過140/90mmHg(毫米汞柱,分子是收縮壓,分母是舒張壓),一定要低於這個數值,否則就患有高血壓病。

 血液和身體的健康狀態可以通過膚色反映出來:健康的人紅頭花色,病患者、貧血者面色蒼白;飲酒使臉色酡紅,黃疸性肝炎患者皮膚發黃……所以中醫有「望」診——有經驗的老中醫只要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有病沒病,甚至知道你患的是何種疾病以及嚴重程度。

 血液的主要功能:

 1、運送氧氣和二氧化碳: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與氧結合,輸送到機體組織細胞後,再攜帶二氧化碳回到肺部;
 2、將小腸內毛細血管吸收的營養物質運送到身體各部分;
 3、運送代謝產生的廢棄物到腎臟、腸道和皮膚,使之排出體外;
 4、保持機體的體液平衡;
 5、運輸生命過程需要的物質,如酶、激素等,從分泌的地方運送到應用的地方;
 6、通過分布體熱調節體溫;
 7、保持機體的酸鹼平衡;
 8、通過白細胞和各種抗體、補體的活動,防禦微生物和「非自身物質」的入侵;
 9、通過凝固物質來止血,穩定損傷,促進癒合。
 ……

 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很多,正常男性為 5.0×1012=5,000,000,000,000=5萬億,是地球人口數(60億)的850倍,真是數量驚人(女性為4.2×1012=4.2萬億)!

 紅細胞把氧氣和養料運送給組織細胞,並將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棄物運走。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十分活躍,它既能與氧、二氧化碳結合,又能和它們迅速分離。紅細胞將氧運送到指定組織後,立即與此處的二氧化碳結合,由肺動脈送入肺臟,最後抵達肺泡表面的微血管,透過肺泡壁與新鮮空氣接觸,釋放二氧化碳並攫取氧氣後,進入下一個循環。在左、右兩肺葉中,共有6億個肺泡,其展開面積達60平方米。

 消化後的食物變成大量養分,在小腸處被高效率吸收後由血液攜帶送進肝臟。肝臟是人體的「化學工廠」,密密麻麻排列的2500億個肝細胞可進行500種以上的生物化學反應;經肝臟處理(或儲存一小部分)後的養分,再由紅細胞攜帶運往全身。紅細胞平均壽命為120天,在這120天裡,每個紅細胞在血管內不知疲倦地循環約30萬次。完成畢生使命後,衰老的紅細胞被脾臟收回,留下的鐵質作為造血的再生原料。紅細胞的缺陷是不能識別一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的親和力較強,往往造成人體一氧化碳中毒,甚至死亡。

 白細胞並非白色,而是無色的。白細胞的生命週期7—14天。白細胞種類很多,分「有粒白細胞」和「無粒白細胞」兩大類。「有粒白細胞」包括:「嗜中性白細胞」、「嗜酸性白細胞」和「嗜鹼性白細胞」;「無粒白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白細胞是人體健康的忠誠衛士,負責安全保衛工作,使機體免受外來病原微生物和異物的侵害。當人體某處受傷,病菌入侵後,就會有大量白細胞聚集在傷口周圍吞噬病菌;幾種白細胞,各司其職,協同作戰;單核細胞會突然變大,變成巨噬細胞,把大個子敵人整個吞掉……白細胞吞噬病菌後,分泌出「組織菌蛋白酶」、「溶菌酶」等,將病菌溶化,自己也中毒以身殉職,化為膿液從傷口流出體外。當機體發生病變或受到急性感染時,血液中某種白細胞數量會自動增多,用以禦敵。所以,臨床醫師常常檢測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數量,逆向窺測患的是何種疾病。淋巴細胞和病菌、癌細胞作戰,能使腫瘤縮小;淋巴細胞分為「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參與細胞免疫,「B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對保衛機體健康,貢獻很大。製造白細胞的是骨髓、淋巴結、脾臟和胸腺等。
 血小板又稱血栓細胞,生命週期7—9天,是血液裡的工程兵,主要起凝血和止血作用,平時參與維護毛細血管,修補破損的血管。當人體受傷流血時,血小板就會在數秒鐘之內奮不顧身地撲上去封閉傷口以止血,防止失血過多,保障生命安全。當血小板的數量不足時,容易出現自發性出血不止的現象;如果血小板過多,則可能出現血栓病、腦梗塞等。

血漿是一種半透明的淡黃色稠狀液體,約佔血液的55—60%。其主要成分是水(90—91%)、蛋白質(6.5—8.5%),其餘為球蛋白、纖維蛋白元、氨基酸、酶、激素和無機鹽等人體新陳代謝的必需物質。當血液流出血管時,纖維蛋白元立即變為纖維蛋白,使血漿和血細胞一起凝固成塊,所以,纖維蛋白元有止血作用。

 血液的製造過程好像一場接力賽跑。人還是胚胎,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發育到第3週,一個叫「卵黃囊」的胚胎組織首先擔負起造血的任務;胚胎髮育到第6週,許多器官形成,肝臟接著造血;人胚第3個月,脾臟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個月,骨髓開始參與造血。骨髓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組織。嬰兒呱呱墜地後,肝、脾停止造血,骨髓擔負起造血的全部任務。三種血細胞(紅、白、血小板)都是由「多功能幹細胞」分化、增殖而來。由於所有血細胞都有一個生命週期,因此,人體內每時每刻都有血細胞死亡,要不斷製造新的血細胞予以補充。一個人獻血200毫升,約為全身血液總量的5%(二十分之一),不但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反而能激發造血功能,使生命力更加旺盛。因此,許多具有愛心的有識之士(包括醫護人員)都踴躍參加義務獻血。

 以上「血液的基本常識」是從多篇網上文章摘編的,其中列出了9項「血液的主要功能」,筆者在第10項位置上添加了省略號,表示即使只談「主要功能」,不談 「次要功能」,也有重大疏漏。筆者認為,普遍被忽略的一個主要功能是「血液攜帶、傳遞著人體信息」,而「信息」是「自組織系統」與外界進行交換的三大要素之一(其餘兩個要素為「能量」和「物質」)。

 以某個指定的紅細胞A為例來說明,A誕生進入血管後,是只擔負運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職責,還是只擔負運送養料和廢棄物的職責?或者是兩種職責隨機變換?A是只進入「肺循環系統」,或者只進入「體循環系統」?是有序輪換,還是隨機變換?當A完成運送氧氣的任務攜帶二氧化碳後,為何知道要往肺臟方向跑?同理,當A完成運送養分的任務,攜帶代謝產生的廢棄物後,為何知道要往腎臟、腸道或皮膚方向跑,而不跑到肺臟裡去?A運送的氧氣(或養分)是固定送給肝臟,或可隨機運送給腎臟、脾臟、肌肉、骨骼……?如果不是人類頭腦裡那種「定人、定任務、定時間」進行「管理」的陳腐觀念,血液為什麼將養分和氧氣分配得那麼均勻,那麼「公平」,每一個臟器、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胞都恰到好處地得到它應該得到的那一份?……

 用一個城市汽車運輸公司打比方,有運送貨物的卡車和載人的客車,許多車跑一條固定的線路,也有不固定線路的……它們按部就班的工作,是因為運輸公司總部有一個指揮調度中心。我們可以想像,血液裡面參與循環的4萬億紅細胞,奔跑線路數有千百萬條,工作是那麼繁忙,而始終秩序井然,不擁擠,不堵塞,無疏漏,不出差錯,效率一流……人體中難道設置了一個信息中心進行指揮?想像中,只要有幾個紅細胞不聽指揮,調皮搗蛋,就會到處「撞車」,天下大亂!——4萬億紅細胞,千百萬條線路,24小時全天候奔忙,不出絲毫差錯,這樣的「自動化信息管理」,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對照人類社會差錯纍纍、問題叢生、漏洞百出、事故頻仍的「總經理管理」和「計算機管理」,真是笨拙得令人慚愧!

 就上述血液中的紅細胞問題,筆者猜想,在「人體整體信息」[ 注4 ]中:何時造血?製造多少紅細胞?運送給肝臟多少氧氣和養分,運送給腎臟多少氧氣和養分?……在「程序設計」中早已規定好了。紅細胞誕生進入血管後,就會忠實地按照與生俱來的「固有信息」執行任務,絕不會出現任何差錯……而血液的通過量(分配),基本上以血管的直徑由粗變細,直至密密麻麻的微血管,最終只能通過一個紅細胞的毛細血管「卡定」。這一切,是那麼精密,那麼準確,那麼及時,那麼恰到好處;這一切,已經形成一種「機制」,各司其職,有條不紊……用 「管理」一詞,簡直是對「人體整體信息」創造的奇蹟的褻瀆!不僅紅細胞這樣的小問題,人體所有複雜的生命活動,所有臟器,所有細胞,都在「人體整體信息」 的統管之下,無疏漏,不出軌,有條不紊,極其精密地運轉……美國傑出的醫學家、教育家劉易斯•托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1993)曾在顯微鏡下觀察人體正常機能的生命活動,他發出由衷的讚嘆:「他們所做的是如此地恰如其分,如果讓我來管理自己的肌體,非亂套不可,而他們卻做得井井有條!」——驚奇吧!讚嘆吧!要知道,按有神論,「人是上帝的傑作」,只有上帝才具有這樣的智慧!按進化論,靈長類動物 「經過30億年的進化」,誰還比得過時間老人的超級睿智!

 儘管人類早已進入「信息時代」,甚至花費巨額資金和巨大精力去探索外層空間的信息,但人們對自己身體的信息研究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沒有感悟到「用經過強化的‘自主意識’主導身體機能」時,能對疾病產生強大的制服作用和對健康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自主意識」是什麼?就是中樞神經司令部(大腦)發出的信息,如果有意識地強化這種信息,使大腦進入「主動抑制狀態」,就會調動體內平時不屬於大腦指揮的各種機能聯合協調作戰,戰勝迄今為止人類無法戰勝的頑症痼疾。現代醫學在這方面沒有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是多麼令人遺憾啊!

 上面的述評,符合普裡戈金的「自組織」哲學思想。人這種「自組織系統」,之所以成為一個「活」的系統,信息的統管、指揮、交流、溝通、協調,是第一重要的,否則很快就會亂套,滑向「平衡態」(死亡)。但是,以「還原論」為指導思想、在解剖學和實證科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醫學,根本不相信患者的「自主意識」可以參與疾病的治療,更遑論主導疾病的治療。普裡戈金的偉大學說(1967年發布)已經誕生40週年了,真理愈來愈彰顯,是現代醫學猛省回頭、徹底改弦更張的時候了。

 [ 注4 ] 「人體整體信息」顧名思義,就是「人」身上所有的、聯成一體的一個三維空間立體信息網路,在筆者的想像中應該存在一個統管這個立體信息網路的中心。這些信息包括基因的遺傳密碼,大腦、小腦、腦幹、神經等全部功能以及人的潛意識、無意識和下意識;也包括外部刺激的信息反饋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機體反應和人體動作。「人體整體信息」統管、指揮、交流、溝通、協調所有的生命活動正常進行,這些生命活動包括有意識的活動和身體各系統、器官、組織「自動」進行的活動;活著的人的體內每一種獨立的單個活體物質的運行與功能,都受這個「整體信息」的指揮和制約;「人體整體信息」存在於每個器官、組織,甚至每一個細胞之中,他們在體內都忠實地按部就班地有條不紊地各司其職,發揮規定的功能和作用;「人體整體信息」保衛機體免遭傷害,避開危險,拒絕死亡。筆者發現:不斷地重複和強化大腦的自主意識,促使大腦進入「主動抑制狀態」時,能夠影響、干預、直至主導原來認為不受大腦控制的身體機能和生命活動。「體內自血溫熱療法」的特點就是「用經過強化的自主意識主導身體機能戰勝癌症」。——「人體整體信息」觀點符合人體「自組織性」哲學思想。

第二節 微循環基本常識

 人體血液「從細動脈末梢端流到微血管,灌注肌肉、組織後,再匯合流入到細靜脈的起始端止」,這種「血液在細動脈和細靜脈之間微血管內外定向運行的過程」,稱為微循環。典型的微循環由微動脈、後微動脈、毛細血管前刮約肌、真毛細血管、通血毛細血管、動靜脈吻合支和微靜脈組成。

 微循環血管的長度短,口徑很小,最粗的也在500微米以下,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雖然它們的口徑小,但由於數量多而總的橫截面積大(約為主動脈橫截面積的 700倍),故血液在其中流動緩慢。僅靠心臟的收縮力不可能將血液輸送到各個組織細胞,必須依靠微循環血管自身節律性運動的配合,將血液澆灌到各組織細胞。微循環的自律運動與心博並不同步,有其自身的規律。由於微血管起著「第二次供血」的作用,所以人們稱它為「第二心臟」。

 微循環結構中的毛細血管具有管壁薄、通透性大等特點,是血液循環過程中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微血管只有一層內皮細胞,管壁約為一張普通紙的百分之一,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質既可以從血管壁滲透出去,又可以吸附進來。毛細血管約有300億支,佈滿全身組織、細胞之間,形成網路,總長度約9—— 11萬公里,可以環繞地球赤道兩週半。

 人體的每個器官、每個組織細胞,都由微循環提供氧氣、養料,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如肌酸、乳酸等),傳遞能量,交流信息,調節組織血流量,保持良好的內環境,保證正常的生命活動,故微循環是生命過程正常運行的基礎,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

 微循環根據組織、器官的功能和代謝的需要,及時地改變自身的管徑、血壓、血流速度、血流量、血流態、血液分配以及通透性等,稱之為「微循環的調節」。包括:神經調節、體液調節、代謝性調節和自身調節。

 1、神經調節:微動脈和微靜脈受交感神經支配,使血管維持一定水平的口徑,以保持微循環內血流量的穩定; 2、微循環參與體液調節:3、代謝性調節:組織代謝過程中產生很多舒血管物質,還有一類縮血管物質,它們調節著微循環的血流變化;4、自動調節:當血壓升高時,微循環血流量會增加;血壓降低時,微循環血流量會減少。血流量增加或減少,是隨著人體活動不同的需要自動調節的。例如,閱讀、解題、學習時,大腦的血流量增加;跑步、打球、游泳時,四肢和相應的運動器官的血流量增加;睡眠時,輸送到所有組織和器官的血流量會自動減少。通過微循環一系列調節作用,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與平衡。

 微循環快速應變調節能力,在體育運動中表現得非常明顯。例如打乒乓球,對方推擋過來的球千變萬化,運動員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判斷球的落點、力度、高度、旋轉度……然後揮拍送過去一個刁鑽古怪的球,使對方判斷失誤,才能取得勝利。

 在這一系列快速應變動作中,人們往往忽視了微循環瞬間的調節應變能力。實際上,運動員完成一系列動作,離不開微循環的快速調節應變能力。而微循環的快速調節應變能力,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

人在安靜時,能量消耗減少,血液循環會變得緩慢。這時,微循環也會自動進行相應的調節,大量微血管會縮小,減少血流通過量或者關閉,只有少量微血管呈開放狀態。就像電腦開機後,如果沒有人敲打鍵盤、移動滑鼠,過一會兒,就會自動進入休眠、待機狀態,以便減少能量的消耗。

當人處於安靜狀態時,因能量消耗減少,微循環也會自動進行調節,使血流量減少;隨著安靜狀態的深入和持續,許多微血管會陸續自動關閉,進一步減少能量的損耗。在這種狀態下,如果用「自主意識」,例如練氣功「意守」某個穴位或身體的某一特定部位,持續一段時間(即「強化」),那裡的微血管便會開放,富氧富養的新鮮血液就會自動往那裡流,局部體溫就會上升。體溫上升,血液流動更快;血液流動更快,體溫進一步上升……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很快就會在那個局部凝聚起有一股溫熱。與運動員通過訓練可以提高成績一樣,「意守」使局部體溫升高的能力,也可以通過多次強化訓練而獲得提高。——這種微循環自動調節的應變能力,是本書公開的「體內自血溫熱療法」能夠戰勝癌症的基本原理之一。

 許多臟器的實質細胞、組織都與細動脈、毛細血管、細靜脈以及毛細淋巴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為重要支架的立體結構。這種結構,既屬於循環系統,又是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級生命——哺乳動物中,不存在沒有微血管的臟器,也沒有完全脫離實質細胞而單獨存在的微血管。

 微循環既屬於循環系統,同時又是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屬性、形態、功能、代謝和調節等方面,微循環既具有一般循環系統的共性,又具有各自所屬臟器的特性,因此,從哲學的角度來認識,它具有雙重性。

 正常的微循環灌注是人體組織細胞、臟器維持正常功能的前提,但在某些心理、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刺激下,微循環可能發生障礙。微循環發生障礙是指微血管、微血流發生形態及功能的紊亂,導致組織細胞灌注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缺血、缺氧而產生的疾病。典型的、輕微的微循環障礙是蹲久了站起來時腿部肌肉發麻,就是因為久蹲時腿部某些肌肉、血管受到壓迫,血液停止了流動,形成了微細血栓,即微循環發生輕微障礙的緣故,走幾步,活動活動,血流暢通後發麻的感覺就消失了。通常,許多臟器的微循環障礙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明顯症狀而處於疾病發生前的潛伏期。

 當前醫學界公認:人的衰老、疾病都與微循環發生障礙有關,各種疾病的病理變化與微循環息息相關。某個部位的微循環一旦發生障礙,其所屬組織系統或內臟器官就會因供血不足而不能發揮正常功能,隨即導致免疫功能降低或喪失,於是,疾病和衰老便不期而至。人體衰老、腫瘤、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與微循環障礙有極大的關係。微循環障礙是百病之源,微循環暢通則百病不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微循環功能將逐漸減弱。當微循環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時,衰老過程將加速。

 就像泥沙、污物淤積在下水道那樣,當血液中膽固醇和血脂增多時,容易沉積、附著在血管壁上形成淡黃色的粥樣斑塊,導致血管通道狹窄、甚至完全堵塞。如果粥樣斑附著在供應心臟本身營養和氧氣的冠狀動脈內,就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症,引起心肌缺血,嚴重時產生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因此,加強心臟本身的微循環灌注,避免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是預防和治療冠心病的根本。

 微循環障礙可導致多種疾病:

 當神經系統發生微循環障礙時,腦細胞得不到足夠的養分和氧氣,代謝廢棄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體外,輕則發生頭痛、暈眩、神經衰弱、失眠、多夢、記憶力衰退;重則導致腦萎縮、精神失常、老年性痴呆、腦梗塞、面癱、偏癱、中風(腦卒中)等。

 當心血管系統發生微循環障礙時,心臟細胞營養不足,心肌缺氧,輕則發生心率不齊、早博、胸悶、心慌、心絞痛、高血壓,重則導致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

 當呼吸系統發生微循環障礙時,輕則發生胸悶、氣短、咳嗽、哮喘、支氣管炎等,重則導致肺炎、肺結核、肺氣腫、肺積水、肺癌等。

 當消化系發生微循環障礙時,輕則食慾不振、胃腸功能紊亂,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因營養吸收不良而面黃肌瘦;重則導致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腹水、肝昏迷、胃癌、肝癌等(注意:人到中年出現的「將軍肚」,極容易產生腹部多種器官微循環障礙)。

 當內分泌系統發生微循環障礙時,可引發甲狀腺功能亢進、乳腺炎、糖尿病、小葉增生等;因各種激素分泌紊亂,導致生理機能紊亂,免疫力迅速降低。

 當泌尿生殖系統發生微循環障礙時,導致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腫、腎炎、腎功能衰竭;女性痛經、盆腔炎、小腹下墜感、月經不調、子宮瘤;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癌等。

 當肌肉、關節、骨骼發生微循環障礙時,代謝廢棄物的淤積,會產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痙攣、冰冷、關節炎、肩周炎、骨刺、骨質疏鬆、腰間盤突出等。

 當四肢發生微循環障礙,會造成手足麻木,肌肉震顫,四肢乏力、脈管炎、下肢靜脈曲張(嚴重時刀割樣痛,跛行),頸、肩、腰產生退行性病變。

 當皮膚發生微循環障礙時,輕則皮膚鬆弛、彈性下降、出現皺紋、各種斑點、黃褐斑、老年斑、紅腫、眼角魚尾紋、眼袋、皮膚搔癢等;重則體表有蟻走感、手足重度麻木,發生淤斑、潰爛不癒、皮膚壞死等;而改善面部皮膚微循環,可使肌膚顯現出活力,面色紅潤,延緩皮膚衰老。

 當全身發生微循環障礙時,輕則易疲倦、打瞌睡、精神萎靡,「這裡痛那裡痛」,衰老進程加速;重則諸症併發,奄奄一息,死亡降臨……所以說,微循環障礙可能引發95%以上的疾病,而大多數疾病的發生、發展,幾乎都與微循環發生障礙有關。因此,《老人健身歌訣》吟誦道:

 「微循環通,不中風;微循環好,不衰老;微循環強,壽命長!」

 微循環功能良好者,精力充沛、機能旺盛、健康長壽;如果微循環整體功能處於不良狀況,此人必定精神萎靡、器官功能低下,疾病叢生,壽命短促。微循環與健康息息相關,在健康和長壽的諸多因素中,良好的微循環功能是最根本的生理條件。微循環功能良好的人身體一定健康,也必定會長壽。微循環障礙常見於中、老年人。為了預防微循環障礙的發生、發展,中、老年人要注意適量運動,合理營養,加強自我保健,頤養天年。

 微循環眼看不見,手摸不著,人們對它感到非常神秘。其實,微循環無時無刻不在你身體裡起作用。不信?當人突然受到驚嚇時,心跳加速,臉色發白;當人感到羞赧時,滿臉通紅,有口難言……這些反應,都是情緒變化引起微循環變化的結果。

微循環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交叉於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工程等多個學科,是當今醫學界、生物醫學工程界非常重視的熱門課題。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醫學科學家修瑞娟女士發現並總結了微血管自律運動的變化規律,提出了微循環對器官組織海濤式灌注的新論點……對進一步探索某些疾病的發病規律提供了新的研究前景。

 總之,微循環是機體生長、發育、發展直至死亡前一刻,須臾不會停止的生命運動之一。微循環正常與否,是此人健康與否的重要標誌。如果能夠提高道德情操,淡泊名利,清心寡慾(節制七情六慾),保持平淡的心情;不嗜菸酒,合理攝取營養,養成理性的良好生活習慣,堅持適量運動,注重日常保健;參與一些有益的、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就能預防微循環障礙的發生,延緩衰老進程,獲得高品質的長壽人生。

 上述「微循環基本常識」是多篇最新網文的綜合,一個最大的缺陷是沒有提及「微循環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和重建功能」,即「人體優質內環境中的高級再生能力」。

 關於穎悟「微循環強大的自我修復和重建功能」的靈感,來自筆者讀高三(湖南師大附中,1958—1959)時一次「馬拉松」賽。1958年「大躍進」後,什麼都要「躍進」,體育也不例外,學校決定舉行「馬拉松」長跑競賽。雖然老師、同學百般鼓舞、慫恿,但筆者自知不是長跑的料,堅持不報名。比賽結果,我班來自湘西土家族的向隆森同學榮獲冠軍。他從小在大山中長大,爬山涉嶺如履平地,包攬學校三千米、五千米、一萬米長跑冠軍。但向同學和所有跑完全程43公里 195米的同學,都臥床五、七天,雙腿腫脹,顏色泛青,酸痛得不能動彈;一個星期後,要同學攙扶著才能挪動腳步,蹣跚而行。體育老師的解釋是:「腿部筋腱拉傷,肌肉纖維斷裂,休息幾天就會復原的。」筆者認為平時沒有循序漸進鍛練,沒有進行10公里、20公里、30公里長跑累積訓練……一下子陡然跑那麼長的路程,肯定對身體有害,但不敢說。後來學習微循環知識,才知道這種突如其來的超長跑,雙腿肌肉組織的大量毛細血管、微血管都損傷、斷裂了,微循環被破壞,腿部產生的肌酸、代謝廢物等不能及時運走,所以腫脹酸痛得不能動彈。幸虧參賽者都是十八、九歲的年輕人,一個月之內基本恢復了常態。筆者回憶這一體育傷害,始悟出微循環損壞後可以自行修復和重建。

 微循環的自行修復和重建,體現在另一種輕微的傷害上。差不多每個人都有這種經歷,手或腳不小心被碰傷、砸傷,但沒破皮,也沒出血,只是皮下出現一塊青紫斑痕,有些疼痛,不十分厲害,不需要去看醫生。這塊青紫斑痕就是皮膚和肌肉組織已經「死亡」,內中的血液循環系統和微循環都被砸壞了。但過十天半個月或者個把兩個月後再去看,青紫斑痕不見了,皮膚和肌肉恢復了原貌。這是誰給治療的呢?原來是人體「自組織能力」,是我們自己的血液。血液浸潤在受傷組織的周圍,免疫細胞將死亡細胞一一吞噬,由血流帶走,排出體外或送到脾臟作為造血的原料;血液中的紅細胞、血小板和幹細胞等,按原樣再生成「以血管、微循環系統為支架」的肌肉、神經、皮膚等組織,最終悄無聲息地恢復這裡的原貌——這就是「人體優質內環境中的高級再生能力」。

眾所周知,「微循環是生命的基礎,健康的保障!」筆者進一步穎悟到「微循環是一把‘內科萬能無形手術刀’,無須動外科手術,在某種條件的促進下便可以自行修復因病變已經部分損壞的肌體和臟器,復原為健康的肌體和臟器!」利用微循環自我修復和重建功能的「體內自血溫熱療法」,是一種免於耗費錢財,免於開腸破肚、免受割損臟器之苦、符合人體「自組織能力」的自療方法。如果經主流醫學驗證安全有效後推廣運用,許多疾病將無醫而愈,不藥而痊,可能實現人類攻克癌症和其它絕症的夢想!

来源:投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