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經濟大廈的粉牆開始剝落

從通脹率持續走高透析中國經濟質量

作者: 何清漣  2007-11-25 01:4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11月中旬,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在剛過去的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漲6.5%。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7.6%。

   但官方公布的數據比民眾感受到的物價上漲幅度要低得多。近幾個月以來,物價上漲成了中國民眾的惡夢,對這場惡夢的註腳是近日相繼在上海、重慶等城市發生 的因搶購半價或8折食用油而導致的惡性踩踏事件。生活於上海與重慶這兩個經濟發達城市的居民對食品價格上漲尚如此敏感,其它中小城市的居民因物價上漲引起 的恐慌感自然就更強烈。

  對這一輪物價上漲,中國境內外的感覺非常不同。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駐上海的王志浩(stephen green)甚至表示,食品價格上漲有助於將財富從城市轉移至農村地區,而這正是中國政府的長期目標之一。但中國政府以及部分專家的感覺卻並不樂觀,擔心 即將面臨通脹預期失控的局面。經濟發達的廣東省最近已決定將最低工資標準上調10%左右,以此安撫怨恨不已的低收入階層。

  所謂"面臨 通脹預期失控",意味著中國政府對此應對乏策,這正好暴露了喜好干預經濟的中國政府缺乏眼光。因為這輪物價上漲是中國經濟結構性變動的必然結果,近年來房 地產價格節節攀升所產生的價格傳導作用,早已醞釀著生活必需品漲價的因子。試想想,與房地產相關的上游產業與下游產業共有幾十個,房地產價格已"一枝獨 秀"地上漲了好幾年,與之相關的諸多產業的產品價格豈能原地踏步?三、四年前煤、電、油等能源與運輸價格就已輪番上漲,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應是政府預料中 事。如果說上述踩踏事件是中國"消費者通脹預期上升"的結果,那就只能說中國消費者獲得的價格信息是不完全信息,這種"信息不完全供給"不僅導致他們對漲 價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還導致他們對政府管制經濟的能力處於不信任狀態。而這種心態既是中國當局報喜不報憂的媒體控制策略所導致的,也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缺 乏互信關係的表現--這是問題之一。

  問題之二是:"通脹預期上升"並非中國獨有,但為什麼在別的國家不會導致這類搶購事件,唯有在中國才會導致這種惡性事件?也就是說,在經過了30年號稱"奇蹟"的經濟改革之後,中國民眾對物價的承受力為什麼還如此脆弱?

   懼怕物價上漲因而搶購生活必需品的場景,曾在80年代後期"物價闖關"時出現過,搶購風潮中,不僅冰箱、電視機,甚至連肥皂、白糖、食用鹽都成了公眾囤 積的目標。風潮過後,中國逐漸進入物質豐裕時代,民眾生活水準也相應提高。好長一段時期,一些囤積者手中用不完的肥皂、吃不完的白糖成了眾多評論者嘲笑的 對象,有人甚至預言:由於經濟發展帶來的收入提高,中國再也不會出現因擔心物價上漲而囤積的現象。

  這個預言只對了一部分。所謂"對了 一部分",是因為中國貧富差距過大,佔總人口比例不到10%的高收入家庭對食物等基本消費品的價格上漲根本不在意。但問題在於,中國人還有將近一半人生活 在日均消費2美元這條線之下--世界銀行曾制定"高貧困線"與"低貧困線"兩條測試貧困的標準,衡量許多發展中國家民眾的生活水準用的是人日均消費2美元 這條高貧困線,而衡量中國民眾生活水準用的是人日均消費1美元這條低貧困線。對中國採用低貧困線標準是否出於中國當局的要求不得而知,可知的是由於採用了 低貧困線標準,中國的窮人數量由將近7億減至1.35億人,大大有利於提升中國政府的國際形象。但對於佔人口將近一半的中國人來說,物價上漲過快卻意味著 他們的生活質量將大大下降,因為他們將被迫把有限的錢更多地用於食品消費而不是其它消費。

  如果說貧富差距過大、窮人過多、失業率居高 不下、貪腐肆虐等是中國經濟大廈的內部景觀,那麼產品質量與通脹指標則是這座大廈的外牆,兩者共同反映了中國經濟的質量問題。當中國人在為內部景觀不佳所 苦之時,外人還在欣賞外牆的景觀。如今外牆已開始剝落並露出內在的不堪,對中國經濟質量的深層思考才可能真正開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