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一名新聞系大學生的困惑

 2007-11-17 02: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我是一名大學新聞系學生。四年前的選擇注定了與一個職業--記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11月8 日是記者節,然而,不瀏覽網路幾乎忘記了!

中國,記者節和護士節,教師節一樣,是中國三個僅有的行業性節日。

瀏覽各地出版的報刊,很可惜幾乎沒有關於這一特殊節日的報評。據外國媒體披露,今天各大媒體接到,不做報 道,不發評論,不做連續報導的通知。

無獨有偶,我們卻看到全國記協在這一節日到來之際下發的"祝賀信函",《人民日報》指出,這是我們的黨和 國家對新聞記者--"喉舌"送出的又一大禮。關懷之情甚是"洋溢"。

今年暑假,有幸在一家通訊社進行專業實習,我寄希望在國家級媒體見識到僅存的新聞自由的影子。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

新聞媒體本應奉行的公正、客觀、真實的報導和反映民眾最關心的實際困難與遭受的不公待遇。然而,這樣的信條被束之高閣。取而代之的是假、大、空的正面宣傳。

實習返校,在談到實習感受時,一名在南方某電視臺實習的同學一針見血的指出:"電視臺的節目不是作給普通老百姓看,而是做給領導看,"。這名同學說,實習期間他採寫的多數是當地領導出席會議和其他活動的正面宣傳。媒體圍繞領導轉悠,普通老百姓對這樣的新聞報導已經不再"感冒"了。 論壇 記者是新聞民工還是社會良心?

此外,記者享受領導級的待遇見怪不怪。實習期間,我曾參加了一個宣傳報導。由該省公安廳 科級官員率領的大型記者採訪團,彙集了省內以及中央駐地媒體記者。

採訪團所到之處,警察開道一片祥和,歡騰,有如說是體察民情,採訪報導不如說是走馬觀花看風景,遊山玩樂 。即便如此,當地領導依舊瞻前馬後,問寒問暖不敢掉以輕心。

更為諷刺的是這些與此行毫無相干的活動卻成了重點。下榻上等賓館,觀看特地安排的演出,參加少數民族地州的 篝火晚會......這些記者本不應享受到的禮遇,著實讓我們這些窮學生瞪大了雙眼。同行的老記者安慰道, "見怪不怪,慢慢就習慣了"。

記者收取"紅包"已成家常便飯。在中國,當人民在討論記者是否應該收取受訪者諸如紅包之類的禮酬時,這裡 的記者已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明確答案,至少,我的這段實習經歷證實了這一點。 黨報新聞版被看作記者的"搖錢樹","大稿子"成了這中間的"紐帶"。

一位在黨報實習的同班同學在談到這段經歷時,顯得尤為滿意,一方面發出了數十條的新聞稿件,更另他高興甚 至於自豪的是,作為一個實習生他收穫了差不多一年學費數額的"紅包"。這名同學說,"帶我的記者有時乾脆叫 我去取領紅包,因為他正在寫一篇大稿子"。

黨報新聞版被看作記者的"搖錢樹","大稿子"成了這中間的"紐帶"。然而,翻閱報紙,我們看到的是長 篇累牘式的政紀與美好形象的詮釋。

記者謀求生存,甚至於忘記了作為記者的職責。

就目前而言,整個媒體秉持的黨和國家"喉舌"的特殊身份與媒體 市場不斷商業化和國際化趨勢之間難以取得平衡,這注定了它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的侷限與尷尬處境。

讓我們回到現實,在這些對我們來說實屬虛幻與不切實際以及與我們的理想差之千里的熱鬧之後,我們僅僅是名 大學生,對十年苦讀寄希望於四年大學以求改變命運的莘莘學子來說,這真的太虛幻了。

沒有人比我們再清楚我們的境遇了,想到記者目前的處境,我們不能不為自己的命運擔憂。四年學業結束在即, 前途卻前所未有的暗淡。然而此刻,我們承受來自多方的重壓。

毫不掩飾,畢業找工作是第一位的,如此的行情,我們基本上沒有其他乞求,什麼新聞自由,"無冕之王",坦 白說和我們相差甚遠。這半年的專業實習讓我們這些"牛犢"見識了目前整個行業的運作模式和流程。

我們的願望,理想,憧憬以及早前的追求都不見了,我們尖銳的棱角正在被蠶食。到現在已無追求可言,儘管我們 思想在天上,但是,我們的身子卻在深陷淤泥之中。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網友點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