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堪稱北宋時代市井俚俗的活化石,現藏故宮博物院,屬一級國寶。
雖說宋徽宗趙佶當皇帝不怎麼樣,在藝術上卻是一位極其卓越的書畫家。由於他的倡導,翰林院專門設立了「圖畫院」。山東諸城人張擇端,才得以接近皇室,發揮自己的繪畫才能。本來,所謂「院體畫」都是描繪風花雪月、聲色犬馬的貴族和士大夫生活,酷似歐洲文藝復興以前浮華狀態。張擇端恰恰走出了一條新路,他慪心瀝血、獨闢蹊徑,終於完成了《清明上河圖》。這幅作品的首位鑑賞者和收藏家,當然是趙佶。皇帝高興壞了,用他特有的「瘦金體」題寫了「清明上河圖」幾個字,並加蓋了雙龍小印章。
徽欽時代的汴梁城,已經具備了國際大都市的雛形,戶口百萬,商鋪林立,到處都是勾欄等娛樂場所,甚至還出現了繁華的夜市。《清明上河圖》再現了北宋都城的水陸交通及日常生活。
據齊籐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只。超過了《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的作品。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大段落,按照展開的次序,首先是汴京郊外的景物。接著是大橋及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三厘米,小者如豆粒,雖說人物形體微小,個個毫纖畢現,極富情趣。這種大手筆,很少有人能模仿。據說,張大千是製作贗品的高手,他故意在偽作上留下破綻,以免謬種流傳。其中一張,破綻在小鳥身上,雖說非常隱秘,卻騙不了明眼人。小鳥的身體比兩道瓦脊還寬,顯然,與真實相悖。比例失調,暗藏著張大千的心機。
每幅名畫都暗藏著不可告人的玄機,似乎包羅萬象的《清明上河圖》上,缺少了兩種市井常見動物——馬和羊。馬匹,往往用毛驢和黃牛代替。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馬和羊牽扯到北宋的「國家機密」。
北宋是典型的民富國窮,尤其文人皇帝趙匡胤,一開國,就奠定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北方虎視耽耽的遊牧民族,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中原早就垂涎欲滴,於是,趙宋朝廷不得不加緊對戰備物資的控制。馬和羊,即名列其中。馬匹,是比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羊皮則要製作營帳、軍服。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遼史》說得很清楚:與宋互市時,馬與羊不許出境。同書也說及遼與金決戰時不失去戰馬之來源關係極為重大。這限制馬匹南下的禁令,也可以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看出:畫幅上,開封之大車都用黃牛水牛拖拉,可見馬匹短少情景迫切。馬匹原來也可以在華中繁殖,只是受當地農業經濟的限制,其耗費極難維持,而且在精密耕作地區所育馬匹一般較為瘠劣。」
想不到,張擇端現實主義的畫風,竟向千年之後,泄露了北宋王朝的軍事機密。
- 關鍵字搜索:
- 《清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