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近期發表文章,題為《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不可割裂》。該文以市場經濟來比擬民主政治,說「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民主,這樣的經濟民主必然會要求政治民主,並且也一定會上升為政治民主。」
文章認為「中國是一個非常缺乏民主歷史與文化傳統的國家」,以論證「在中國發展民主是一項極其艱鉅的任務」。文章明確否定了蘇聯式的「社會主義道路」,說「無法想像,在蘇聯模式那種高度集中的命令經濟、統制經濟即所謂計畫經濟的基礎上,能夠生長出民主政治。」作者強調繼續發展市場經濟,理由是:「以自主、平等、競爭為基本特點的市場經濟,是中國民眾學習民主、培育民主素質和能力的學校。」
以上,都是作者對民主政治的曲線表達,無疑是在特定環境下,使用的特定語言,儘管比較勉強,但作者的用心,已屬難得。
此正當中共「十七大」召開前夕,該文的發表,自然又引起一番猜測。有人認為,這是黨內「改革派」試圖影響「十七大」的又一表現。但鑒於《學習時報》為中共中央黨校主辦,明言「以各級黨政幹部和廣大知識份子為主要對象」,通常反映中共高層的意向。因此,這篇談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文章,應該出自部分中共高層人物的授意。其背景,大概並不簡單。
仔細推敲,這篇文章也存在不少問題和缺陷。文章強調,政治體制改革,應該像經濟體制改革那樣,以「漸進方式」進行。聽起來沒錯。然而,經濟改革,已歷時近三十年,在國際上,中國至今還沒有被承認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商務部的最新統計也表明:在中國,真正的壟斷企業,既非私人企業,也非外資企業,大多還是國營企業。
由此可見,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是出奇的緩慢。如果以建立中國市場經濟那樣的緩慢「漸進」,來發展中國的「民主政治」,則不知,中國民主大業的競功,要挨到何等的猴年馬月?況且,這種「民主政治」的發展,還沒有起步,還被蹉跎於黨內 「保守派」 與「改革派」權力鬥爭的此消彼長之間。
文章強調,搞民主要「防止走上歧途」。但隨即卻羅列了兩個極不恰當的比喻。比喻之一是 「文革」。文章說:「文化大革命號稱是大民主,那又是一場怎樣的災難?」無獨有偶,不久前,那個被北大「聘」為「教授」的前外交部長李肇星,在北大開講時,竟說外國人批評中國,是「文革」思維。先前,中共官員還曾把臺灣民主比喻為「文革」。甚至說什麼「到了臺灣,才知道文革還在搞。」
中共自己,動不動拿文革來說事,實在叫人哭笑不得。彷彿那場歷時十年、驚悚全球的「文革」,是別的黨、別的國家製造出來的。這就像一個患過精神病的人,總是拿自己的病狀,來比喻健康人的表現。自說自話,莫此為盛。「文革」,以極端的個人崇拜、獨裁和暴力為核心價值;作為民主的反面體,作為中共的「傑作」和特產,「文革」,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在其他國家也聞所未聞,何況實行民主的文明國家!「文革」與民主,風馬牛不相及!
文章把臺灣民主,作為另一個負面比喻。說:「看看今日之臺灣,所謂民主政治被一小撮無恥之徒搞到如此醜惡不堪的下作的地步,那也能腆著臉叫什麼民主進步?」作者如此定義臺灣民主,如果不是故意歪曲和心存偏見,就實在是無知和外行。
在作者筆下,暗示的,或許是臺灣立法院有人打架的鏡頭,又或許是,藍綠兩派,上街講統獨或拚選舉的遊行。有人在立法院打架,至多說明個別人不文明或好出風頭,根本無損於臺灣民主大觀:公開和公平的選舉;新聞自由,民眾免於因言獲罪的恐懼;司法獨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與庶民同罪」;制衡機制,民眾和在野黨隨時監督與批評政府。所有這些,才是臺灣民主的精髓,也是文明國家的顯著標誌。至於上街遊行,訴求於公眾,更是在文明國家,時常表現的民主形式之一,對此大驚小怪者,必是夜郎自大、坐井觀天。
《學習時報》刊出議論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文章,是在中共「十七大」即將召開的大背景下。同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另一些事情,則表現出另一番面目。中宣部發文:不准報導有關土地權益、上訪請願以及重大事故等;北京市政府通令:訪民必須在9月 19日中午前離開「上訪村」,北京「上訪村」屆時要被強制拆除。此舉意味著, 中共當局要堵塞現行制度下僅存的最後一條民意通道:上訪。
同期,公安部長周永康親自圈定一大批要對付和打擊的「敵對勢力」。民運、維權、宗教、氣功、少數民族等,盡在其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強調監管網際網路時,周永康還用了「構建和諧的網路環境」一語。原來,「和諧」二字,是可以隨意搬用的,大概僅僅用於能讓政府感受到的「和諧」。換言之,任何事情,不論好壞,都可以套用當局當前的「大政方針」,這與毛澤東時代或者文革時代,並無本質區別。
另據證實,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將被中共「十七大」寫入黨章。加上前面已經有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看來,每一代「核心」,都要留字紀念,中共《黨章》,將越寫越長。只是,不知道,那本越來越長的中共《黨章》,與中國民眾,到底何干?(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文章認為「中國是一個非常缺乏民主歷史與文化傳統的國家」,以論證「在中國發展民主是一項極其艱鉅的任務」。文章明確否定了蘇聯式的「社會主義道路」,說「無法想像,在蘇聯模式那種高度集中的命令經濟、統制經濟即所謂計畫經濟的基礎上,能夠生長出民主政治。」作者強調繼續發展市場經濟,理由是:「以自主、平等、競爭為基本特點的市場經濟,是中國民眾學習民主、培育民主素質和能力的學校。」
以上,都是作者對民主政治的曲線表達,無疑是在特定環境下,使用的特定語言,儘管比較勉強,但作者的用心,已屬難得。
此正當中共「十七大」召開前夕,該文的發表,自然又引起一番猜測。有人認為,這是黨內「改革派」試圖影響「十七大」的又一表現。但鑒於《學習時報》為中共中央黨校主辦,明言「以各級黨政幹部和廣大知識份子為主要對象」,通常反映中共高層的意向。因此,這篇談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文章,應該出自部分中共高層人物的授意。其背景,大概並不簡單。
仔細推敲,這篇文章也存在不少問題和缺陷。文章強調,政治體制改革,應該像經濟體制改革那樣,以「漸進方式」進行。聽起來沒錯。然而,經濟改革,已歷時近三十年,在國際上,中國至今還沒有被承認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商務部的最新統計也表明:在中國,真正的壟斷企業,既非私人企業,也非外資企業,大多還是國營企業。
由此可見,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是出奇的緩慢。如果以建立中國市場經濟那樣的緩慢「漸進」,來發展中國的「民主政治」,則不知,中國民主大業的競功,要挨到何等的猴年馬月?況且,這種「民主政治」的發展,還沒有起步,還被蹉跎於黨內 「保守派」 與「改革派」權力鬥爭的此消彼長之間。
文章強調,搞民主要「防止走上歧途」。但隨即卻羅列了兩個極不恰當的比喻。比喻之一是 「文革」。文章說:「文化大革命號稱是大民主,那又是一場怎樣的災難?」無獨有偶,不久前,那個被北大「聘」為「教授」的前外交部長李肇星,在北大開講時,竟說外國人批評中國,是「文革」思維。先前,中共官員還曾把臺灣民主比喻為「文革」。甚至說什麼「到了臺灣,才知道文革還在搞。」
中共自己,動不動拿文革來說事,實在叫人哭笑不得。彷彿那場歷時十年、驚悚全球的「文革」,是別的黨、別的國家製造出來的。這就像一個患過精神病的人,總是拿自己的病狀,來比喻健康人的表現。自說自話,莫此為盛。「文革」,以極端的個人崇拜、獨裁和暴力為核心價值;作為民主的反面體,作為中共的「傑作」和特產,「文革」,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在其他國家也聞所未聞,何況實行民主的文明國家!「文革」與民主,風馬牛不相及!
文章把臺灣民主,作為另一個負面比喻。說:「看看今日之臺灣,所謂民主政治被一小撮無恥之徒搞到如此醜惡不堪的下作的地步,那也能腆著臉叫什麼民主進步?」作者如此定義臺灣民主,如果不是故意歪曲和心存偏見,就實在是無知和外行。
在作者筆下,暗示的,或許是臺灣立法院有人打架的鏡頭,又或許是,藍綠兩派,上街講統獨或拚選舉的遊行。有人在立法院打架,至多說明個別人不文明或好出風頭,根本無損於臺灣民主大觀:公開和公平的選舉;新聞自由,民眾免於因言獲罪的恐懼;司法獨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與庶民同罪」;制衡機制,民眾和在野黨隨時監督與批評政府。所有這些,才是臺灣民主的精髓,也是文明國家的顯著標誌。至於上街遊行,訴求於公眾,更是在文明國家,時常表現的民主形式之一,對此大驚小怪者,必是夜郎自大、坐井觀天。
《學習時報》刊出議論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文章,是在中共「十七大」即將召開的大背景下。同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另一些事情,則表現出另一番面目。中宣部發文:不准報導有關土地權益、上訪請願以及重大事故等;北京市政府通令:訪民必須在9月 19日中午前離開「上訪村」,北京「上訪村」屆時要被強制拆除。此舉意味著, 中共當局要堵塞現行制度下僅存的最後一條民意通道:上訪。
同期,公安部長周永康親自圈定一大批要對付和打擊的「敵對勢力」。民運、維權、宗教、氣功、少數民族等,盡在其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強調監管網際網路時,周永康還用了「構建和諧的網路環境」一語。原來,「和諧」二字,是可以隨意搬用的,大概僅僅用於能讓政府感受到的「和諧」。換言之,任何事情,不論好壞,都可以套用當局當前的「大政方針」,這與毛澤東時代或者文革時代,並無本質區別。
另據證實,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將被中共「十七大」寫入黨章。加上前面已經有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看來,每一代「核心」,都要留字紀念,中共《黨章》,將越寫越長。只是,不知道,那本越來越長的中共《黨章》,與中國民眾,到底何干?(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不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