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以前的孩子和現在的孩子,有甚麼不同之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現在的孩子啊,批評幾句就情緒低落,稍微嚴厲一點就絕望,咱們小時候可是雞毛撣子和皮帶伺候著,也沒這樣啊?」有人在網上開問。
是啊,為甚麼以前的孩子能揍,現在的不光不能揍,連說幾句都不行了?估計好多大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倒不是說非要揍孩子,只是不明白,為甚麼現在養孩子這麼戰戰兢兢的?生怕哪種言行不對,給孩子留下甚麼心理陰影或者創傷。到底以前的孩子和現在的孩子,有甚麼不同之處?
01、以前的孩子成群結隊地玩 現在的孩子孤軍奮戰地學
小孩子下課後飛奔出教室。(圖片來源:Tim Graham/Getty Images)
想想我們小時候,真正的「學習時間」是固定的,一節課45分鐘和極少的作業時間。
早上溜溜躂躂去上學,路上遇見同學就一起走,時間早還能去好朋友家串門等著一起去上學,一路能斂一個小分隊。
除了上課時要專心聽課,其餘時間都能開心玩,教室裡、樓道裡、操場上,隨意跑;
即便被老師批評,即便摔一跤,看著等著的同學,爬起來拍拍土立馬就跟上,憋著的眼淚不一會兒就能被瘋跑的快樂吞噬掉;
放學鈴一響,意味著「解放了」,慢悠悠整理書包,和順路的同學互相等著一起走回家;
一路上的花花草草、泥坑水窪,都聽過小孩們的嘻嘻哈哈。
好不容易走到家,寫作業也根本不是問題,即便還要順便做好晚飯也沒關係,痛苦完立馬就是大把的快樂。急吼吼搞定,立馬能和小夥伴們一起瘋跑、玩土。
現在的孩子呢?
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上學不是坐在車裡就是坐在電車後座,從家直達學校,放學也是如此,一路被念叨最多的就是學習。
學校和家之間的樂趣都被擠壓沒了,緊接著就是作業、輔導班、興趣班,幾乎沒有戶外玩的時間。
即便夾縫中求生存,能擠出一點時間玩的孩子,受場地的限制,出於各種風險的考慮,能玩的花樣也非常少,更別說還有不少孩子被手機吸引。
雖然各種班的「同學」換了一撥又一撥,真正能玩的「同伴」卻沒幾個。
02、以前的孩子活在大自然裡,開闊;現在的孩子活在水泥盒裡,憋屈
父母要放鬆一下,別給孩子太大壓力。(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以前的孩子,總能和大自然互動起來:
春天就去空地上找發芽的草,做鉤子鼓搗樹上的榆錢,不一定愛吃,但都愛玩;
麥收了可以去麥垛上打滾,晒麥子可以上房頂玩,夏天不午睡就跑外面的土路上找蛇爬過的痕跡,拿大掃帚去扑蜻蜓,晚上拿著手電筒筒去地裡捉蟲子,爬樹摘桑葉回家養蠶;
秋天有玉米秸稈,爬上去跳跳床,有豐收的瓜果,嘗不盡的甜頭;
冬天一起約著堆雪人打雪仗,坐在爐子邊取暖、邊烤自己挖來的花生、紅薯……
一年到頭,忙著呢!
現在的孩子也一樣忙,但忙著的是從教室到培訓室,從一座樓房走進另一座樓房。活動場地受限,打球都是室內。
2005年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叢林中的最後一個孩子》中第一次用「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來描繪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完全割裂的現象。也推測「自然缺失症」是導致孩子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兒童肥胖、注意力紊亂、孤獨、抑鬱、憤怒等的原因之一。
而長時間的戶外玩耍,被證明對孩子的同理心、社交和溝通技巧、獨立性和自我調節、平衡能力、身體協調、深度感知能力都非常有益。
03、以前的孩子沒事就睡覺 現在的孩子沒事再睡覺
以前的孩子小時候,冬天六點、夏天的八點,天都黑透了,村裡又沒有甚麼照明設備,哪裡都黑漆漆的,吃完飯沒事就睡覺去。
況且一天的活動量足足的,到家能有精神把飯吃完就不錯,經常是倒頭就睡,十來個小時後見,一天天吃得滿足,睡得充足。
現在的孩子呢,動不動就熬到十一二點,各種任務做都做不完。
數據顯示,大陸小、初、高中學生的平均睡眠時長為7.65/7.48/6.5小時,離理想睡眠狀態還相差甚遠。
04、以前的孩子「野蠻生長」現在的孩子「規矩茁壯」
以前那個年代的父母,養活一大家子人,吃飽穿暖尚需努力,忙著幹活,忙著生計,哪有時間盯著孩子?
社會對父母的要求也簡單,僅限於不餓著不凍著孩子,讓他們全須全尾長大。
孩子總體來說,是自由的,野蠻生長的。
現在的孩子總是生活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的。
得到的關注太多太集中,一點點小事都會被反覆提及「飯吃少了、字寫亂了、衣服皺了、鞋子亂放……」
大人挑的每一個錯,使得孩子的大腦和身體都得不到放鬆,一直繃著弦兒。內心積攢的情緒和感受又無處發泄、排解,心理壓力過大,從而變得脆弱、敏感。
如果再沒有合適的傾訴對象、發泄渠道,長期積壓的負面情緒會讓孩子滑入痛苦的深淵、將孩子吞噬。
很多產生心理問題甚至自殺的孩子,內心都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情緒掙扎,結果無人可以訴說。
說了這麼多,不管哪個年代,揍孩子肯定是不可取的!以前挨揍的孩子真的沒有甚麼心理問題嗎?其實也是難說的,也可能當時他們沒有太多的表達渠道。
無論哪個時代,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困境時,就要竭盡所能,讓他們的生長過程變得更舒心一點才是。
1.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
只有睡眠充足、精神狀態飽滿的情況下,大腦才能集中精力去理性思考、控制情緒、做好壓力管理,去學習和吸收新的知識。
2.保證充足的運動和戶外時間
首先,運動不耽誤學習,還有助於孩子學得更快更好。
《運動改造大腦》中說:「更好的體能=更好的注意力。」
換句話說,運動能使大腦做好準備,有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使大腦能夠更好地去學習。
多帶孩子在戶外跑跑、多動動,提升記憶力、專注力,學習效果反而會更好。
其次,現代科學研究有大量證據表明:運動,是預防和治療很多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鬱症)的良藥。
通過運動,孩子不僅可以把來自學校和家庭的壓力釋放出去,還可以宣泄掉因激素變化而引起的躁動不安。
3.大人鬆弛點,少一些指導、批評、控制
孩子的事,他是主角,我不搶戲。
孩子的事,他得主動,我不管太細、不幫太多。
孩子和我是平等的,別陷入權力、對錯之爭。
觀察孩子的實際困難,給出支持和恰當的幫助。
無條件信任他、肯定他的努力、進步和長處。
4.給孩子留白
一定要適當留白,讓孩子自由安排,哪怕是放空一會兒、躺平一會兒。
對於孩子來說,在越來越大的過程中,是需要有留白時間來和自己、朋友相處的。給他們一段時間,和同伴瞎玩、侃大山、吹牛,無妨。
責任編輯: 紫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