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從山水畫的境界說起

作者:孔仲起  2007-07-14 06:1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一、對「境」的廣義理解

「境」是中國畫的要素,尤其山水畫。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個「境界」的問題,而境界的最佳狀態無過於時間的跨越及空間的包容;無過於真」、「善」、「美」這個世間公認的標準,有了境界的高度,才有藝術的高格品位!

根植於豐厚的中華文化、民族沃土的中國畫,它涉及的是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里的積澱。我們先民很早就重視和天地自然的密切關係,早在四五千年的原始先民就有河圖、洛書,而後以《易經》的太極八卦來觀察自然變化,掌握規律,以求心中有數,推斷自己的處境,順應形勢發展,所以始終關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

公元前5世紀博學的孔夫子,總是在尋找天地自然變化的答案,曾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篇》)他從不妄談鬼神,但求天人合一的和諧,總結人生「五十而知天命」,即「境遇」,這個「天」既可以指人的生存空間,也可以指深奧博大的天地風雲、山川生靈。

「境」在一般意義上是指景物、地理環境。但境的含義超越了土地、土壤的層面,它有境界和品第的意義。儒家研究人境,佛家則謂之凡界。清袁枚的《隨園詩話》有這樣的故事:「楊文公撰《宋主與契丹書》,有‘鄰壤交歡’四字。真宗用筆旁抹批云:‘鼠壤?黃壤?’楊公改‘鄰壤’為‘鄰境’,真宗乃悅。」這一改從整體加深了邊境睦鄰的意義!

從廣義講,境也包括主客觀世界,是情感融入造化,造化貯予胸臆,是情與景的合一。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有道:「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境界之說由天地到人,久已為人們重視並且常用。

當今盛行以「水墨」之名代替「中國畫」,就是忘掉中國畫的境界問題,它僅從工具材料或表現形式考慮,只是以「器」代「道」,所以顯得「形而下」。

二、山水畫的形成和意境說

中國山水畫的形成早於西方風景畫一千多年,這和東西方兩大古代文明發展的側重點有關。西方以古希臘為代表的建築和彫刻藝術,追求嚴正、和諧、精密、逼真、理念……而透視學和解剖學也伴隨而生,從彫刻到繪畫偏重表現人體美的追求,模仿和再現人體美,以及人物故事,宗教歷史畫達到了登峰造極!而風景畫到了17 世紀始見端倪。

中國的先民從關注天地自然的變化,到加以推理、象徵、比興,到感受它的美、表現它的美,其間遞變,愈轉充實(孟子云:「充實之謂美」)。中國山水畫之所以盛傳千年、富於特色,就是因為它不單是風景,而是它有景有情,有意境、有境界,注重內在之美。其名稱的由來離不開先人對大自然的認知和尊重,孔子比德於山水之美,因為他們無私地供給人們以物資和滋潤,曾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又云:「淺者流行,深者不測,如智;其赴有仞之谷不疑,如勇;不清以入,鮮潔以出,如善化;至量必平,其百折必東,如意。」山山水水蘊涵了天地人文和德性。用近代西方美學講山水畫的形式,那就是「內在意蘊的外在表現」。

由形式語言所表達的心理境界謂之語境,比如,「靜」是中國山水畫最愛表現的一種境界,這個靜不是冷漠幽暗的寂靜,而是鳥鳴山幽、泉水叮咚抑或寧如「天籟」的自然之靜,是可以令心靈致遠的寧靜,是可以嚮往無窮無際無涯的深靜。靜可以讓人感受自然、體悟人生。

當然動也是一種境界,例如大海之激盪慷慨的曠遠境界,或如漢高祖詠大風歌的境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另外空曠清冷、蕭疏意遠、潑辣豪邁、舒坦通達、圓融厚樸……都是境界。在立意用志上還有大境界和小境界之分。循此理念圖畫山川風光,而以「山水」這富有人文內蘊和講求意境的名稱當之也就更顯得順理成章了。

三、山水畫的審美特徵

首先中國山水畫的特徵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出來的山水畫藝術。

中國藝術在審美的主客觀關係上不過分強調感官刺激和理性分析,而是強調主客觀的和諧交融,其審美要求和民族性有關,側重於渾厚、篤實、曠達、溫良、德性、善化……審美方式比較習慣於細細品讀,潛移默化地體會個中情致,即品其味,會其意,明其志。黃賓虹有道:「江山本似畫,內美靜中參。」內美就是氣氛、氣質、氣息、氣韻,當然也指合乎倫理道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

山水畫由風景到作品、從創作到欣賞都有著引人入勝和移情於景的特點,沒有作者身臨其境觸景生情的體驗就沒有讀者身臨其境的體味和感受,作為山水畫家應具備導遊的精神,引領觀者一起瀏覽其間,體察其中,為之怡情,為之陶冶,達到情緒的放鬆,心靈的整合,簡言之:「暢神」。說此言的正是5世紀時的山水畫家宗炳,他晚年行動不便,終日面對山水畫,「臥以游之」,沉醉於山水畫中,謂之「暢神」。

現代人為了調節喧鬧的城市生活和緊張忙碌的工作,因而鍾情於山書畫也是這個道理。

總之,有意境是山水畫的特色,畫山水注重「師造化」,其要在造境,其高在化境,終求作畫和看畫共同身臨其境,向審美活動的深層次發展:一是親近自然,回歸自然,和大自然合一,達到主客觀世界與時共進光景常新的境界,謂之新;二是潛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操,淨化心靈,達到精神境界的升華!
来源:浙江在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