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忠告:不要參加同學聚會 是件危險的事

學生時代,我們基本上都在老師的要求下完成過《我的理想》一類的作文,結果「想當科學家」、「想當作家」的什麼都有,基本上沒有「想當農民」、「想當工人」的。而10多年之後,以我的調查統計,95%的小學、初中同學最後都在廣闊天地裡打拼。如果真的按人們的願望去編製社會運行結構,那麼,這個世界是不是只剩下「科學家」和「作家」兩類人群?單調不說,我們將何以生存?

  任何社會、任何時代,資源配置上都有優劣之分,利益分配上都有多寡之分,社會制度的設計固然要著力推進均衡化,但社會的個體成員在對自己未來的設計、職業的定位上,在共建共享社會資源的過程中,更應當具備一種理性的、合作的態度。「要做就做最好」,當然是一種可貴的精神追求,但是許多的時候許多的場合,我們又不能無視條件的限制、環境的壓力,有人說,人學會了只追求有限的、相比較而言「次好」的目標,理性合作才有可能。

  哈佛商學院一位教授在學生畢業前的最後一堂課上這樣忠告他的學生:如果幾年之後你接到母校的邀請,要求你回校參加五年一次的同學聚會,那是件危險的事,你不要去。

  同學聚會怎麼成了一件危險的事?他認為,聚會會逼著你回頭審視在剛畢業的短短几年你所取得的成就,而且是以你同學們的標準,而不是以你自己的職業目標和成功標準,來評判你的成就與收入。在晚餐之前,開車駛進校園停車場,斜眼打量著周圍汽車的品牌與款式,努力猜測著你的同學們畢業後混得如何,以及你與他們的差距。在雞尾酒會上,當聽說那些同學已經做了高級副總裁或者成為百萬富豪時,你默默計算著自己與他們的差距。整個同學會將引發你關於職業成功與個人價值的巨大焦慮和徒然擔憂。

  更糟糕的是,對5年後重聚場景的設想會影響你現在作出的決定,你可能會調整自己的職業以便在短期內獲得顯赫的資歷,或者很快就賺大錢,以便能衣著光鮮地參加同學聚會;你會將那些心中規劃已久但是不會馬上實現的夢想束之高閣,去從事那種你實際上不喜歡,但卻讓你有錢買得起高級轎車的工作。

  不要參加同學聚會!哈佛商學院的教授真是用心良苦,他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將失去自己的職業目標或者對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視而不見,不希望那些聰明有天分的人把時間浪費在那些頭銜響亮、待遇豐厚的職位上……這樣的建議對低學歷、低能力的大多數來說,不是更有針對性嗎?事實上,一味的好高騖遠,追名逐利,注定了要自尋煩惱、自討沒趣。

  可是,在我們的身邊,至今還有人常常喜歡拿「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的名言抒發自己遠大的志向,其實,「只想」當元帥的士兵,能說他是好兵嗎?當許多人都在競相追逐「待遇豐厚」、「地位顯赫」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有一種警覺:自己是不是離理性越來越遠了?是不是離理想化越來越近了?人的職業定位、事業定位、成功定位不妨有一個寬泛的「搖擺空間」,不必把自己侷限在逼仄的胡同裡,不要把自己吊死在一棵大樹上。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