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各地過年吃的風俗也是千變萬化,南北異彩紛呈。北方人過年吃餃子,南方一些地區要吃「萬年糧」......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中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年貨: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北方人家過年的年飯,是用金銀米(黃白米)做的,飯上用棗、栗、龍眼、香枝點綴,插上松柏枝。
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裡或碗蓋上放兩隻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 「吃剩有魚(余)」。農曆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風。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
大年初一吃什麼?許多中國人對這農曆新年第一餐非常重視講究,雖然吃法都不一樣,但是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江南不少紹興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除夕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餃子形似元寶,所以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飽裡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飽裡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隻餃子飽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裡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各地餃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玉潤玲瓏,餡鮮味美。
新疆維吾爾族人,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乾做成的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麵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塞北大草原的蒙古族人,新年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蒙古包內火爐旁,向長輩獻辭歲酒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四川、重慶地區,新年第一餐吃湯圓。將糯米、粳米淘洗後,清水泡數日,然後用磨碾成濕粉,盛入布袋濾干水分後製成小塊曬乾,或用市場上出售的干湯圓粉製成各種餡心的湯圓,甜潤可口。
雲南的白族人,新年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願新的一年裡日子像糖一樣甜。苗族新年家家戶戶喜歡吃奶餅、手抓肉、油餅等。
湖北一些地方,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家裡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湖南大多數地區新年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新年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安徽的部分地方,新年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區,大年初一要吃餃子與麵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江蘇、浙江部分地方。新年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江西鄱陽地區,大年初一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部分地區,大年初一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一帶有些地方過年要吃甜食,象徵甜甜蜜蜜。壯族人新年第一餐要吃白斬雞釀豆腐、油堆等。
福建的閩南人,大年初一吃麵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新年第一餐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臺灣的高山族,大年初一吃「長年菜」。這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菜。有的還在菜裡添加細長的粉絲,寓意「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年貨: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北方人家過年的年飯,是用金銀米(黃白米)做的,飯上用棗、栗、龍眼、香枝點綴,插上松柏枝。
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裡或碗蓋上放兩隻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 「吃剩有魚(余)」。農曆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風。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
大年初一吃什麼?許多中國人對這農曆新年第一餐非常重視講究,雖然吃法都不一樣,但是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中國人對這中國新年第一餐非常重視講究,雖然吃法都不一樣,但是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最重要的是能和家人團聚,是最幸福的事。(Photo by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
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江南不少紹興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除夕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餃子形似元寶,所以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飽裡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飽裡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隻餃子飽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裡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各地餃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玉潤玲瓏,餡鮮味美。
新疆維吾爾族人,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乾做成的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麵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塞北大草原的蒙古族人,新年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蒙古包內火爐旁,向長輩獻辭歲酒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四川、重慶地區,新年第一餐吃湯圓。將糯米、粳米淘洗後,清水泡數日,然後用磨碾成濕粉,盛入布袋濾干水分後製成小塊曬乾,或用市場上出售的干湯圓粉製成各種餡心的湯圓,甜潤可口。
雲南的白族人,新年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願新的一年裡日子像糖一樣甜。苗族新年家家戶戶喜歡吃奶餅、手抓肉、油餅等。
湖北一些地方,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家裡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湖南大多數地區新年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新年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安徽的部分地方,新年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區,大年初一要吃餃子與麵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江蘇、浙江部分地方。新年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江西鄱陽地區,大年初一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部分地區,大年初一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一帶有些地方過年要吃甜食,象徵甜甜蜜蜜。壯族人新年第一餐要吃白斬雞釀豆腐、油堆等。
福建的閩南人,大年初一吃麵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新年第一餐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臺灣的高山族,大年初一吃「長年菜」。這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菜。有的還在菜裡添加細長的粉絲,寓意「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