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建築是始於地下的。東北的古代民族為了在冰雪自然環境中生存,"常為穴居,以深為貴。"用九節梯子下到洞穴之中,在其中生一堆火,周圍鋪著樹枝,柴草或皮張,用"豕膏塗身,厚數分,以御風寒"。還有"筑城穴居",或"冬則入山,居土穴中"。
儘管非一日之冰,可凍三尺土深,而人居九尺地下,又燃一柴火,則可以禦寒,如有山洞,其深更遠,再有火燃,就更適於人居了。
但由於地下採光和通風條件差,加上人們可以利用木材,這樣,使人從深地下走上淺地下。赫哲族早期居住名曰"希日兔克",即地窖子,就是這種情況。
再後來,由於密封條件的改善,即用獸皮遮在木房內,外用土堆上或用泥糊上,內燃火這就使人在冬季從地下走向了地面。這也從赫哲族的馬架子中看到這一點。
地上馬架子是源於夏天臨時住地的"尖狀窩棚"(撮羅安口)和"圓頂窩棚"(昆布如安口)的。這些窩棚有些用毛草製成,有些用柳條製作。
為了採光,又怕漏風,先人們把牆壁開了一個洞,赫哲人曾用去鱗的"鰱魚皮"做窗戶封材,後用窗紙糊窗戶。
而遼代女真族從穴居轉變為筑室居住,據《大金國誌·初興風土》載:"其居多依山谷聯木為柵,或復以板與樟皮如牆壁,亦以木為之。冬極寒,屋才高數尺,獨開東南一扉。扉既掩,復以草綢繆塞之。穿土為床,溫火其下,而寢食起居其上。厚毛為衣,非入室不撤衣"。
談冰雪建築文化時,不能不談到炕。在我國,有"南人習床,北人尚炕"的習俗。
炕是北方人的"暖床"。儘管現在北方城市樓房中,大部分已沒有炕,而只有床了,但床的出現卻比炕要早很多。據張國慶在他的"北人尚炕習俗的由來"一文考證,《新唐書·高麗傳》載:"(其人)冬月皆作長炕,下燃溫火"。據此斷定,高句麗人發明瞭炕,他進一步說明,在隋、唐之際,生活在冬季寒冷的東北地區的高句麗人,受"床"和"爐灶"的啟發,將二者合二為一,又經過改造加工而產生為炕。並傳至東北各民族之中,後又傳至黃河至秦嶺以北。
愛斯基摩人在狩獵外出時,往往建造雪屋,首先,他們取結實的陳雪、壓實的雪切成大城雪磚然後用雪磚壘成半球形的雪屋,用雪封住磚間縫隙,在室內燃一把火,把表層略略融化,房屋就密封住了。再在四壁掛起毛皮,甚至在屋頂覆以海豹皮保暖。雪屋有一半在地面下部,門有一半在地下,門前還有雪磚造一拱型擋風牆。也有的雪屋有小小的窗戶,用曬乾的各種海獸腸子作窗戶紙,可以透光。
我國東北鄂倫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獵也挖雪屋過夜休息。獵人們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桿,上覆熊皮,雪屋內燃一堆篝火,下鋪野豬皮作臥榻。它密封性差,屋內溫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
許多西方建築,過去冬季取暖則主要採取壁爐的方式。即冬季在房間客廳,有大壁爐,在其中燃木料,使牆壁很熱,成為火牆,靠這一火牆,整個房子在冬季就暖和起來了。
- 關鍵字搜索:
- 北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