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與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息息相關,,玉器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它使中華文明得以傳承數千年。
玉石,在中國的認識與西方現代科學對礦物岩石的認識是不同的。西方的礦物學岩石學是由科學體系發展而來,以物理化學為基礎,著重研究物質成份、形成過程等。並以此為基點對岩石與礦物進行分類、鑑定。而中國對岩石礦物的認識是不同的。這裡就牽扯了思想領域的問題,中國儒家認為君子應當是外帶恭順,內具堅韌;待人寬則己嚴;光華內斂不彰不顯,玉的品質是與君子的品質最為近似的。所以中國人對於玉石的應用佩戴是基於道德與精神的原因。故而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佩戴玉石的目的是時時警醒自己的道德修養與品格應像玉石一樣。
商代玉鳥
中國人對於玉石的分類也不是以成份為標準,而是以玉石的溫潤程度、緻密程度、堅韌程度為標準。同時對於顏色也十分重視,只有正色的玉石才被認為是上品。正人君子是中國的道德追求與渴望。雜色者如粉色,則不被重視,我記得孔子就不認為粉色是純正的,而是一種迷亂、妖媚的顏色。玉石中只有純色的,才會被利用。特別是白色。純正的白色(如羊脂)是上上品。「君子比德於玉」我想這不僅是精神上的認同與警醒,更是物質上的相近。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石溫潤堅韌,白如羊脂。
在玉石的應用方面,也決不是現代所認為的保值增值為目的。中國的古代人們是相信神的存在。神庇護著人,人們按照神告訴的道德與行為標準生活才有美好的天地。人們為了感謝天地給人帶來的美好生活,從而開始了祭奠。也就開始了用玉石「禮天地四方」。為什麼用玉石呢?當然是玉石所具有的特性,堅韌、內斂、外物難入,雖被污濁遮蓋、石皮隱藏卻不可能改變其本性,經過艱苦的琢磨就會顯出本來的面目。
戰國玉龍
古代用玉是有嚴格的規定的,帝王、公侯、將相等都有明確的分別。即使是佩戴,也不是為了顯示財富,而是警醒自己的思想與言行。當然隨著玉石的應用,帶來的彫刻技法等等方面的東西。但這不是主流,如果人們將心思用到這些方面那是不合適的。
玉器在遠古時代,首先是作為祭神用的禮器而出現的,由於玉器所寓意的吉祥、神性,後來逐漸成為皇權及官員等級的標誌。 玉器不僅是社會地位的象徵,還體現著中國傳統的道德標準。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家學派,繼承併發揚了西周以來「比德於玉」的思想,賦予玉許多美德,將玉道德化,玉德觀念逐步流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唐代玉飛天
現今凡在字典上能夠找到的帶「玉」字的成語幾乎全是褒義詞,比如 "化干戈為玉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等等。這種將玉器作為美德載體的文化現象,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200多個字、詞、成語與玉字有關。
而今的人們把玉石當作發財的工具,這其間的作假、上色、優化等等手段只是為了經濟上的獲利,完全忘了玉石的真正意義。我所學的專業與玉石有關,今天的玉石成了獲利的工具,想來實讓人痛心;加之媒體上的炒作,很少有人知道玉石的根本用途。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玉石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