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國政府公派了大量留學生來到英國。在那個時代,公派留學生每個月國家提供200鎊獎學金,但是明確規定不能夠打工。
但是感情是無法規定的,包括他們那一批人的婚姻,沒有人知道自己在這裡會遇到誰,很多人擔心自己在國內的婚姻和感情。時至今日,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已經在英國定居,娶妻生子,事業有成。然而,與英倫三島街上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相比,他們那批人的感情和婚姻,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那個時代學生是怎麼談戀愛,結婚的呢?
布里斯托是英國西南部中心城市,距離倫敦一個半小時的火車,也是留學生較少的英國城市。根據當地學聯2006年的統計,中國大陸留學生大約在800左右,這個數字已經包含了許多80年代來到這裡的留學生。為了追溯80年代那批人的婚姻,《英倫學人》記者採訪了86年赴英留學,目前在布里斯托定居的L博士。
先結婚,後出國
L博士1986年赴英留學,首先來到伯明翰大學攻讀航空動力學博士學位。畢業之後,他來到了布里斯托的國際大公司擔任工程師,太太是國內大學同學,孩子都是在英國出生長大。
L博士說當時出國,國家每個月給200鎊,當時伯明翰的房租大約是50多鎊,20便士能夠買一大盒雞翅膀。同期出來的幾個博士生,剛到英國個個弱不禁風,半年之後每人都是腦滿腸肥的感覺。即使這樣,每個月還能夠剩下100鎊左右。
省下錢做什麼?L博士說為了「四大件」和「八小件」。所謂「四大件」就是電視,錄像機,音像和冰箱。按照當時國家規定,比如一台電視機,免稅之後是300美元,留學省下的錢可以很寬裕的置辦。否則按照當時國內每月70塊工資,幾乎是天方夜譚。
置辦這些都是為了一個家。L博士和太太是在國內結婚的,結婚半年之後,L先生被公派到了英國。之後的故事是等待,等待,再等待。L 先生到了英國,第一次給家裡打國際長途電話,他說,「聽從朋友的勸告,換了20個1鎊的硬幣,當時一個月,吃飯才50鎊左右。投了9鎊,那邊才剛剛找到人。那個長途電話,嘟嘟嘟地響,這邊不停地投幣。」
與網路時代不同,那時候沒有EMAIL,沒有MSN。國際信件是最通用,也是最熬人的方式。「平均我們兩個星期寫一封信,一封信大概要兩個星期到。」L先生說,「伯明翰大學每個字母有一個pigeonhole,我的名字是L字母,每天我都要去看著那個格子,發一會呆」。
20個月之後,L太太終於來到了英國。李先生說,「長期分離導致婚姻失敗的也很多。比如,一個人出來了,另一個人出不來,單位卡得很緊,死活不放人。那個時代,覺得出國是很難得的機會,不少人出來了都不想回去。」
英國婚姻
80年代,在英國本地登記結婚是少數。M先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M先生是1986年直接來到布里斯托,而且一直生活在當地。M太太當初高中畢業就出國了。兩人結婚的時候,M先生比太太大好幾歲。
L博士說起這一對的婚禮,非常興奮,因為他是那場婚禮的男儐相。當時的婚禮比較英式,他們是在布里斯托市政府登記的。故事發生在登記之前,新娘去做頭髮。做完之後,距離婚禮預約登記只有30分鐘不到了,「當時全靠我,開車挑了小路走,否則按照正常的路線,肯定遲到」,L博士說,「真像電視上演的一樣,越到婚禮,越出差錯。」
那場婚禮邀請了60多人參加。主持人是一名英國人,穿著傳統服裝,手持手杖,「咚咚咚」在地上敲,口裡宣布:「Dinner is severed.」宴席是正規的三道菜,之後是舞會。當時布里斯托機械工程系系主任還參加了Z先生的婚禮。
L博士說,「當時為了活躍氣氛,我講了很多笑話。這些笑話要讓中國人笑,也要英國人也笑,費了不少腦子。」L博士使用了侯寶林和郭啟儒兩位先生的經典《醉酒》的一個段子,結果當場博得滿場笑聲,大家都被逗樂了。
我們也「閃婚」
「閃婚」是新詞,就是男女雙方認識時間很短,比如兩個月,就馬上結婚了,一般都是回國找的對象。這樣的現像在80年代就有。布裡托的老P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老P是東北人,L博士在布里斯托認識他。當時L博士還是學聯主席,這主席一當就是三年,按照朋友的叫法,那不是主席,是村長。當時,布里斯托零零總總中國學生,就那麼50多人,L博士說吃喝拉撒睡,什麼都要管。結婚當然是大事,更要管。
老P的婚事不好管,三十大幾的人了,還是獨身,一個人在布里斯托。不單是布里斯托,就是整個英國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沒有多少中國學生,「這個市場很小」,L博士這樣評價。於是,孤零零的老P常常一個人喝悶酒,。
事情轉機發生老P回國之後。不到一個月,老P突然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年輕太太,他告訴別人,這就是我老婆了。事後才知道,老P回國一趟,家裡安排好了,快速結婚,女方也是東北人,大學剛剛畢業。太太的年輕漂亮,一時成為布里斯托中國學生奔走相告的新聞,讓布里斯托的其他光棍們感受到了希望。
事情就是這麼快。年輕的太太兩年之內,給老P生了兩個大胖小子,如今都已經是小夥子了。P太太秉承了東北婦女賢惠的傳統,家裡事務打點得井井有條,老P也是繼承了東北男人的傳統:從來不進廚房。酒還是喝,都是太太安頓好了,自己往桌邊一坐,喝酒再也不悶。
L博士講述的三個故事,大致概括了他們那代人幸福的婚姻。當記者問,「你們當時有沒有人考慮過跨國婚姻呢?」L博士說,「還是觀念問題,我們覺得中國人還是找中國人。」
在布里斯托,關於婚姻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慢慢地發生了變化。首先,變化的是不同形式婚姻的比例,現在國內結婚出來的越來越少,在80年代這是主流,那種因為分離而產生的等待,承載了那個時代中國人的婚姻觀念。現在,更多是中國留學生在英國人是結婚,或者「閃婚」,這其中的磨合糾纏,越來越多地挑戰當今留學生的生活態度。
其次,每個時代的婚姻都是男人與女人的結合,不一樣的是我們每代人在自己的婚姻中感受和對幸福的期待是什麼。採訪的時候,李太太在樓上哄著自己的孩子上床睡覺,L博士說,「那時候,也有兩個都出來的,卻婚姻失敗的。一種是男的想回去,女的想留下;一種是都出來了,卻去了不同國家,各自覺得自己在的地方不錯。」是堅持個人的獨立發展第一,還是保證兩個人的幸福和諧優先,始終圍繞著每一代每一個人的婚姻。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但是感情是無法規定的,包括他們那一批人的婚姻,沒有人知道自己在這裡會遇到誰,很多人擔心自己在國內的婚姻和感情。時至今日,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已經在英國定居,娶妻生子,事業有成。然而,與英倫三島街上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相比,他們那批人的感情和婚姻,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那個時代學生是怎麼談戀愛,結婚的呢?
布里斯托是英國西南部中心城市,距離倫敦一個半小時的火車,也是留學生較少的英國城市。根據當地學聯2006年的統計,中國大陸留學生大約在800左右,這個數字已經包含了許多80年代來到這裡的留學生。為了追溯80年代那批人的婚姻,《英倫學人》記者採訪了86年赴英留學,目前在布里斯托定居的L博士。
先結婚,後出國
L博士1986年赴英留學,首先來到伯明翰大學攻讀航空動力學博士學位。畢業之後,他來到了布里斯托的國際大公司擔任工程師,太太是國內大學同學,孩子都是在英國出生長大。
L博士說當時出國,國家每個月給200鎊,當時伯明翰的房租大約是50多鎊,20便士能夠買一大盒雞翅膀。同期出來的幾個博士生,剛到英國個個弱不禁風,半年之後每人都是腦滿腸肥的感覺。即使這樣,每個月還能夠剩下100鎊左右。
省下錢做什麼?L博士說為了「四大件」和「八小件」。所謂「四大件」就是電視,錄像機,音像和冰箱。按照當時國家規定,比如一台電視機,免稅之後是300美元,留學省下的錢可以很寬裕的置辦。否則按照當時國內每月70塊工資,幾乎是天方夜譚。
置辦這些都是為了一個家。L博士和太太是在國內結婚的,結婚半年之後,L先生被公派到了英國。之後的故事是等待,等待,再等待。L 先生到了英國,第一次給家裡打國際長途電話,他說,「聽從朋友的勸告,換了20個1鎊的硬幣,當時一個月,吃飯才50鎊左右。投了9鎊,那邊才剛剛找到人。那個長途電話,嘟嘟嘟地響,這邊不停地投幣。」
與網路時代不同,那時候沒有EMAIL,沒有MSN。國際信件是最通用,也是最熬人的方式。「平均我們兩個星期寫一封信,一封信大概要兩個星期到。」L先生說,「伯明翰大學每個字母有一個pigeonhole,我的名字是L字母,每天我都要去看著那個格子,發一會呆」。
20個月之後,L太太終於來到了英國。李先生說,「長期分離導致婚姻失敗的也很多。比如,一個人出來了,另一個人出不來,單位卡得很緊,死活不放人。那個時代,覺得出國是很難得的機會,不少人出來了都不想回去。」
英國婚姻
80年代,在英國本地登記結婚是少數。M先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M先生是1986年直接來到布里斯托,而且一直生活在當地。M太太當初高中畢業就出國了。兩人結婚的時候,M先生比太太大好幾歲。
L博士說起這一對的婚禮,非常興奮,因為他是那場婚禮的男儐相。當時的婚禮比較英式,他們是在布里斯托市政府登記的。故事發生在登記之前,新娘去做頭髮。做完之後,距離婚禮預約登記只有30分鐘不到了,「當時全靠我,開車挑了小路走,否則按照正常的路線,肯定遲到」,L博士說,「真像電視上演的一樣,越到婚禮,越出差錯。」
那場婚禮邀請了60多人參加。主持人是一名英國人,穿著傳統服裝,手持手杖,「咚咚咚」在地上敲,口裡宣布:「Dinner is severed.」宴席是正規的三道菜,之後是舞會。當時布里斯托機械工程系系主任還參加了Z先生的婚禮。
L博士說,「當時為了活躍氣氛,我講了很多笑話。這些笑話要讓中國人笑,也要英國人也笑,費了不少腦子。」L博士使用了侯寶林和郭啟儒兩位先生的經典《醉酒》的一個段子,結果當場博得滿場笑聲,大家都被逗樂了。
我們也「閃婚」
「閃婚」是新詞,就是男女雙方認識時間很短,比如兩個月,就馬上結婚了,一般都是回國找的對象。這樣的現像在80年代就有。布裡托的老P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老P是東北人,L博士在布里斯托認識他。當時L博士還是學聯主席,這主席一當就是三年,按照朋友的叫法,那不是主席,是村長。當時,布里斯托零零總總中國學生,就那麼50多人,L博士說吃喝拉撒睡,什麼都要管。結婚當然是大事,更要管。
老P的婚事不好管,三十大幾的人了,還是獨身,一個人在布里斯托。不單是布里斯托,就是整個英國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沒有多少中國學生,「這個市場很小」,L博士這樣評價。於是,孤零零的老P常常一個人喝悶酒,。
事情轉機發生老P回國之後。不到一個月,老P突然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年輕太太,他告訴別人,這就是我老婆了。事後才知道,老P回國一趟,家裡安排好了,快速結婚,女方也是東北人,大學剛剛畢業。太太的年輕漂亮,一時成為布里斯托中國學生奔走相告的新聞,讓布里斯托的其他光棍們感受到了希望。
事情就是這麼快。年輕的太太兩年之內,給老P生了兩個大胖小子,如今都已經是小夥子了。P太太秉承了東北婦女賢惠的傳統,家裡事務打點得井井有條,老P也是繼承了東北男人的傳統:從來不進廚房。酒還是喝,都是太太安頓好了,自己往桌邊一坐,喝酒再也不悶。
L博士講述的三個故事,大致概括了他們那代人幸福的婚姻。當記者問,「你們當時有沒有人考慮過跨國婚姻呢?」L博士說,「還是觀念問題,我們覺得中國人還是找中國人。」
在布里斯托,關於婚姻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慢慢地發生了變化。首先,變化的是不同形式婚姻的比例,現在國內結婚出來的越來越少,在80年代這是主流,那種因為分離而產生的等待,承載了那個時代中國人的婚姻觀念。現在,更多是中國留學生在英國人是結婚,或者「閃婚」,這其中的磨合糾纏,越來越多地挑戰當今留學生的生活態度。
其次,每個時代的婚姻都是男人與女人的結合,不一樣的是我們每代人在自己的婚姻中感受和對幸福的期待是什麼。採訪的時候,李太太在樓上哄著自己的孩子上床睡覺,L博士說,「那時候,也有兩個都出來的,卻婚姻失敗的。一種是男的想回去,女的想留下;一種是都出來了,卻去了不同國家,各自覺得自己在的地方不錯。」是堅持個人的獨立發展第一,還是保證兩個人的幸福和諧優先,始終圍繞著每一代每一個人的婚姻。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80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