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歷代帝王大臣的「謚號」趣聞

 2006-08-17 22:1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謚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謚。這是謚法之始。《周禮》說:「小喪賜謚。」小喪,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謚號來自於謚法。謚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謚、美謚;中者稱為下謚,惡謚;後者稱為中謚。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謚「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謚號制度的終點。

  惡謚是後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死在了那裡。《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本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專制殘暴。

  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

  始皇倨傲廢謚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皇帝」比上謚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治者欣然接受。西漢又恢復了謚號。

  謚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謚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謚號。明朝皇帝謚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謚號為廿一字。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較長的時期內,謚法大體上還公正,甚至連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體現自己的文治武功,他夢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經天緯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後」、「勤學好問」的品德。但後人偏偏謚之為魏武帝。根據謚法,克定禍亂,刑民克服,誇志多窮為武。

  曹操這個謚號是在兒子做江山的時候定下來的。兒子即使想給老子塗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後來就變成對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曹操想到做不到,後來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況下,一個制度建立以後,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完善。隨著中國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沒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謚,也變質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