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當官的怎麼老「憤怒」?

 2006-06-16 07: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國家廣電總局某部主任日前實語出驚人:近兩年,我國每年都有100多部濫片子不能上院線,原因之一恐怕是:「不少人拍片是為了洗錢」。該官員表示:我國在2005年平均每1.4天就有一部新電影產生,但其中卻有38.5%不能在電影院放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洗錢「洗」濫了中國電影。

由於政府提倡新聞監督的緣故,一些重大事件被媒體報導出來,並成為社會焦點。這些事件絕大多數都與民生問題有關,喚起公眾的良知與參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官員們紛紛站出來「怒斥」、「喝斥」、「憤怒」之類的事多了。比如說某地出現了特大安全事故,上級主管領導馬上站出來面對新聞記者的鏡頭痛批下屬不按規程操作。地方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實際上多數與地方官員不作為或者亂作為、胡作非為有關。地方出了問題,本應該首先看到的是政府官員出來道歉,表達對民眾的歉疚,這樣才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可是現在,問題出現後,不少官員們都「憤怒」去了,「債主」卻找不到了。
  
官員們「憤怒」,想來有兩個需要。其一,向公眾表明:這些問題首先與我無關,都是別人做的。意思很簡單,是要推卸責任。其二,是想和老百姓套近乎,賺取好的名聲。意思也很簡單,「咱們還是站在一條線上的」。這兩種心理,明顯了都是一種投機心理。

  出了問題,作為國家和政府政策的執行者,應該用於承擔責任。須知名聲不是表白出來的,而是踏踏實實做出來的。官員熱衷於「憤怒」,實際上是熱衷於務虛。這種「憤怒」距離我等小老百姓的心遠得很,如果說一開始還有人半信半疑,那麼現在,恐怕相信這套把戲的越來越少了。--作為納稅人,我繳納稅收,就是要你為我們服務的。你沒有做好工作,反而跑到我們面前哭哭啼啼,好不成體統(儘管現在「體統」越來越不值錢了。)!有時候,看著有人在媒體上那種聲嘶力竭的樣子,感覺就和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拉著大人的衣襟、哭著喊著要糖塊吃一樣。

  發發脾氣,做做姿態,這個是誰都會的;講講道理,擺擺譜,這個也不是什麼社會上的稀缺。這個社會,真正缺少的,還是那種能夠塌下身來、認真工作、勇於負責的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