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公民」盧梭
1815年之前,在法國和瑞士聯邦之間有一個名叫「日內瓦共和國」的地方。幾百年來,日內瓦共和國受到法國薩伏伊的覬覦,發生過1602年著名的「登城節」之戰,日內瓦共和國也曾被法國軍隊佔領,短暫地成為法國的一個外省。日內瓦共和國在 1815年以「日內瓦共和國與州」的名義加入瑞士聯邦。盧梭1712年6月12日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老城的格朗大街40號。其父母為日內瓦公民伊薩克.盧梭和蘇珊娜.貝爾納。盧梭的一生與日內瓦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然而,不管是自願離開還是被驅趕,盧梭始終以「日內瓦公民」自稱。
盧梭成名後,關於盧梭故居也有過爭論。在老城不遠處有一處「盧梭故居」。據說,當年,法國眾多大文豪如巴爾扎克、司湯達、雨果等來日內瓦,瞻仰的都是這處「故居」。實際上,這處房產是盧梭祖父的住宅,並沒有傳給貧困潦倒的鐘錶匠兒子伊薩克.盧梭。在日內瓦新區的古當斯大街也有一處「盧梭故居」。儘管後來這裡城市改造修建了超級市場,但在超級市場最顯著位置仍刻上了盧梭的父親對他說的愛國名言:讓-雅克,愛你的祖國。這裡也不是真正的「盧梭故居」。盧梭出生在老城市政廳附近的格朗大街40號。他出生後不久母親便去世,10歲時,父親又遭逐放離開日內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盧梭。即使這樣,盧梭與有錢的祖父之間也鮮有往來,更不可能繼承祖父的房產。因此,格朗大街40號才是真正的「盧梭故居」。
盧梭15歲當鐘錶學徒謀生,因不堪忍受粗暴的待遇,16歲時為生活所迫而離開日內瓦,到處為有錢人作臨時工,居無定所。後來,他遇到了貴婦德.瓦朗夫人,為其收留並改信天主教。1732年以後,在德.瓦朗夫人的庇護下,他系統地學習了歷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學、音樂和拉丁文,並接受了伏爾泰哲學思想的影響。此後,他當過僕從、秘書、家庭教師、樂譜抄寫員。在巴黎,他應狄德羅之約,為《百科全書》撰寫音樂方面的文稿。1749年10月在狄德羅的鼓勵下,應第戎學院的徵文,以論文《論科學與藝術》中選,蜚聲法國。1755年,法國第戎學院再次徵文。盧梭以《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應徵,從此確立了盧梭的在西方思想界的地位。盧梭後來客死法國巴黎郊外一個村莊,被隆重地安葬在巴黎先賢祠。可以說,盧梭一生的學術成就與法國息息相關,加上他的父親原籍是法國,人們為盧梭貼上「法國標籤」似乎順理成章。
「盧梭島」懷古
站在連接日內瓦老城和新區的勃朗峰大橋上,沿羅納河方向望去,幾十米外就是著名的「盧梭島」。小島上生長著高大的樹木,鮮花盛開,是日內瓦鬧中取靜的一塊寶地。該島原名巴爾克島,是羅納河上的一塊自然礁石。1583年,日內瓦人將這裡修建成一座人工島嶼,使其成為保護城市的軍事防禦堡壘。1620年,堡壘被改造成製造火藥的工場,後來,又成為建造和修理戰船的碼頭。盧梭幼年時代曾出城玩耍,晚上回來因城門關閉被迫露宿城外。那個當年遙望著巴爾克島的點點燭光獨自流淚的孩子恐怕沒有想到,該島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
盧梭因批評新教教義和政界人士,生前被日內瓦議會剝奪了「日內瓦公民權」。1792年12月 12日,國民議會取消了一切譴責盧梭及其著作的政治裁決,恢復了他的「日內瓦公民權」,盧梭再次成為「日內瓦公民」。1830年,雕塑家普拉迪埃受命為盧梭塑像。1835年2月24日,盧梭塑像被安置在巴爾克島上。盧梭面對日內瓦湖,神態自若地赤腳端坐在椅上,右手持羽毛筆似正凝神思考,身體微微前傾,椅下和腳旁邊堆滿書籍。雕像的基座上刻著「日內瓦公民--讓-雅克.盧梭」(見上圖),巴爾克島因此更名為盧梭島。這裡是到日內瓦的人一定要看的景點。 1961年,陳毅在此留下「汝是弱者代言人,總為世間鳴不平」的詩句。
盧梭與伏爾泰
盧梭是日內瓦人,卻因種種原因被稱為「法國人」;伏爾泰是法國人,卻有時以「瑞士人」自詡。盧梭和伏爾泰生活在同一時代,他們既是啟蒙運動的同路人,卻又彼此攻擊,晚年成為不共戴天的死敵。
實際上,早年,盧梭對年長他將近20歲的伏爾泰的思想和著作推崇備至。但也許是因為兩人成長的社會環境不同,造成他們對外界環境認知的不同。盧梭情感豐富,推崇自然主義,代表下層人民,與伏爾泰及百科全書派成員的理性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如前文所述,盧梭自幼失去親人的呵護,很早就不得不外出謀生,嘗盡人間冷暖,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伏爾泰出身於巴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家產殷實。儘管伏爾泰也曾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也曾背井離鄉,流亡國外,但兩人的政治與理念水火不相容。1754年,盧梭受日內瓦政府的邀請從法國回到日內瓦,原本打算在家鄉定居,但一聽說伏爾泰在日內瓦購買了房產,義無反顧地返回了法國。1755年,伏爾泰攻擊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時稱,沒有人像你那麼聰明詼諧,竟試圖把我們變成畜牲,讀你的書讓人想匍匐而行。盧梭當仁不讓地予以回擊。後來,當有人發起為伏爾泰塑像募捐時,盧梭寄去了兩個法郎以示嘲諷。兩人的論戰持續到生命的最後。1778年5月30日,伏爾泰去世。33天後,盧梭客死法國。
盧梭和伏爾泰總是相伴相隨。日內瓦有以盧梭命名的街道、樓房、博物館、島嶼;同時,也有以伏爾泰命名的街道、學校、博物館。更具有意味的是,他們去世後,被安葬在法國巴黎先賢祠的同一個墓室中。
日內瓦再次拒絕盧梭
盧梭生前與故鄉日內瓦齟齬不斷,死後200多年還不得安生。不久前,日內瓦市政府作出決定,不給日內瓦「盧梭博物館」的財政補貼,「盧梭博物館」面臨關閉或「被兼併」的厄運。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2002年,日內瓦州公共工程部在修繕格朗大街40號盧梭出生地時提議,在此建立一座「盧梭博物館」以紀念這位最著名的「日內瓦公民」,州政府提供了20萬瑞郎的啟動資金,博物館則交由一個民間私人基金會負責管理。記者應邀參觀過該博物館。它面積不足200平方米,館內的挂圖和照片反映了盧梭不同時代的生活、工作和盧梭留下過足跡的著名地點,現代化的聲、光、電設備和6種語言的自動電子解說設備極大方便遊客參觀。通過30分鐘的「時空之旅」,遊客可以系統地瞭解到這位「日內瓦公民」的一生概況。這座獨一無二的博物館建成以來,已經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數萬觀眾和盧梭研究者。幾大本留言簿上記滿了各種文字的留言,其中有不少中國遊客的墨跡。博物館還組織各種與盧梭有關的紀念和慶祝活動,為日內瓦贏得了榮譽。
然而,博物館在移交給日內瓦市後,市政府卻以「博物館不是市政府倡議成立且日內瓦大學已有一個盧梭資料室」為由,決定從2006年1月起不給該博物館任何財政補貼,由其自負盈虧。市文化委員會還擬將「盧梭博物館」與日內瓦大學下屬的盧梭資料室合併,由盧梭資料室分出部分經費來「供養盧梭博物館」。據悉,日內瓦市議會準備討論此項提議。此舉遭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負責「盧梭博物館」的基金會主席薩貝先生告訴記者,盧梭生前曾激烈抨擊新教教義和日內瓦政府,他的作品在瑞士其它州曾被當眾燒燬,日內瓦各界對盧梭的爭論持續了幾個世紀,現在,終於反映在是否保留「盧梭博物館」上。令人奇怪的是,日內瓦市政府每年給「法國人」伏爾泰博物館補貼幾百萬瑞郎,而「盧梭博物館」所需的區區20萬瑞郎,市政府卻以各種藉口搪塞,甚至要將博物館劃歸日內瓦大學。博物館發起了「簽名運動」,希望能夠保持其獨立性。「盧梭博物館」的命運如何,將在2006年初由日內瓦市議會辯論最終決定。
網易
- 關鍵字搜索:
- 盧梭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