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共政權為什麼改變銀行業引資戰略?

作者:何清漣  2006-01-12 04:2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2005年,中共政權在引進外資戰略上做出了一些改變,其中最大的改變莫過於放棄國有銀行海外上市的原定計畫,並正式宣布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的上限不再侷限於25%──此舉引起中國國內一片指責聲,認為「銀行賤賣,將導致金融主權旁落」。

銀行高官當然否定「賤賣論」。但他們有苦難言的是:開放金融業大門,完全是因為國有銀行到美國華爾街上市圈錢成了泡影,這才不得不改變戰略,對外資銀行來個「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薩奧法案》:投機者的剋星

中國銀行系統面臨種種危機,迫使中共政權近幾年一直在籌劃海外圈錢,圖謀以此緩解燃眉之急。為了提高銀行自有資產比率,中共政權一直在對銀行業輸血:從 1998年開始到近年匯金公司(政府背景)的注資,中共政權通過直接撥款以及轉移壞賬呆賬的方法向銀行共計注資約2,600億美元。這一數字是1997- 1998年韓國遭遇亞洲金融危機後重組其銀行業所花費資金的兩倍,也是美洲國家要想使其銀行業擺脫困境所需的資金總額。

中國放棄辛苦籌劃長達四、五年之久的銀行海外上市計畫,完全是出於不得已。問題是美國人並非都是傻瓜,自從中國許多國有企業利用美國機構達成海外圈錢目的,並造成種種麻煩以後,美國也在想方設法研究中國的種種伎倆,防範風險。比如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安全委員會,就在2005年的報告中詳細列舉了中國在美國搞的種種把戲。

但最起防範作用的還是美國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簡稱SOX法案)。這一法案於2002年7月由美國國會通過,自此使得各國企業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難度大大增加。這個法案之所以通過,緣於 2002年安然(Enron)和世通公司(WorldCom)醜聞。為了防止類似安然事件的醜聞再爆發,美國國會制定了這項嚴厲的公司治理法。人稱這套法案是當今世界資本市場上最為嚴厲的一套法案,它的出爐被認為是開啟了一個新的資本市場監管時代。

法案嚴苛在何處?

《薩奧法案》強化了對上市公司欺詐的刑事懲罰力度。該法案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財務會計處理的準確性、改善公司治理等主要方面,均有十分嚴格的要求。比如,它要求上市公司的CEO(首席執行官)和CFO(首席財務官)保證公司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的定期報告之真實性、準確性,並要求CEO和CFO個人對公司財務報告承擔責任。如果發現經CEO和CFO簽字的財務報表有問題,公司CEO和CFO除了退還任職期間的獎金、報酬外,還將承擔刑事責任。

一般的看法是:這一條通過外部監管促進了企業的內部監管。因為畢竟一個企業,特別是擁有許多分支機構的大企業,許多部門與許多職員參與的事情,最後由 CEO或CFO一個人簽字負責,出了問題還要坐牢,這就迫使CEO與CFO 在坐牢的恐懼下,在內部建立有效的內控機制。

按照《薩奧法案》的要求,中國的國有銀行真要達到404條款要求的內控標準,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時間。據專業人士介紹,如果把每個流程的程序都列出來,一個大的企業有幾千個風險點。在內控上,絕不是總行統一一套程序就萬事大吉,因為每個地方分行因為地域文化和業務重點的不同,每個地方的內控測評都要分別做,然後定出哪些環節關鍵、哪些環節不重要,再做測試。譬如,銀行要做一個信貸流程的404項目,從信貸的審批開始,一個個步驟寫下來,要經過什麼人,起草信貸報告的人要先做什麼調查,到哪個部門審批,最後到審貸委員會又如何審批,不同額度在哪個級別批,批完了要發放,發放者要簽字,最後怎麼監控又是一大堆的程序。一般來說,一個信貸流程404項目可能要求將50個程序都列出來,但法律沒說哪50個,因為每個企業都不一樣,就算同樣是銀行,銀行跟銀行也不一樣,所以只能根據不同企業設定不同程序。 最後還要抽查下面操作的時候是否符合內控的要求。

據說要完成整個流程,沒有1年以上的時間簡直不可能。

中國銀行業與企業難於逾越的障礙

面對嚴格得近於苛刻的《薩奧法案》,原來滿心想到華爾街圈錢的中國銀行與建設銀行必須考慮幾點:

第一,必須考慮與訴訟有關的問題,中國人壽被訴的前車之鑒,反映了外國公司在華爾街面臨一種潛伏的新型風險。中國人壽是中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2003 年在紐約上市。紐約證交所對其規模35億美元的香港和紐約兩地上市的慶祝鈴聲剛停,該公司就遭遇了訴訟,並面臨美國證監會對其上市前招股書信息準確性的調查。市場觀察人士認為,中國人壽遭遇的法律麻煩,對其他公司起到了明顯的威懾作用。

第二,與美國會計準則接軌的成本。美國要求的會計準則跟國際會計準則、英國會計準則都不同。其它國家的企業銀行要想適應美國的會計準則要花很多時間。比如歐洲有些銀行,可能是通過收購、合併而成,而美國會計處理辦法是,用合併的方法把兩家銀行合併會計報表。這裡面就有很多事情可能需要回溯到四五年前,這就使很多銀行被迫面對歷史數據問題,抽查很多憑證,看很多很細的東西。一般來說企業上市要提供3年的報表和數據。但是對一些銀行報表與數據的披露要求是5年,而很多銀行沒有這些歷史數據。據知道內情的人士披露,美國監管部門因此拒絕了不少這樣的銀行,許多銀行爭取豁免也遭到拒絕。

銀行高官望個人風險卻步

第三,法案要求 CEO與CFO承擔法律責任,這一條使得中國各銀行的負責人不得不考慮銀行在美國上市後將要承擔的個人風險。中國國有銀行規模大、地域廣而且各分支機構操作風格差別很大,近年來貪污腐敗案件頻頻發作。據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稱,1998年至今,在各級審計機關發現的15,000多起案件中,很多都發生在金融領域。今年審計署發現的1,000多起案子,有一半以上來自國有銀行。偌大一個爛攤子,這些高高在上的銀行高官心知肚明:就算讓美國的投資銀行與會計師事務所幫助做好了上市的財務資料,但隨時都可能漏底。而打算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幾家中國國有銀行的負責人,均是宦海浮沉多年,好不容易爬到副部級的肥缺高官,有的還是中央委員或者中央候補委員。如果這些國有銀行上市後,遭遇中國人壽同樣的問題,將導致這些具有特殊身份的銀行高官涉嫌觸犯美國法律,遭逢牢獄之災。目前有人提出由銀行外聘CEO與CFO,問題是:此職必須有相應資歷的人來擔任,而有相應資歷者又有誰願意做此冤大頭?

中共政權與企業界頗花了一番心思鑽研《薩奧法案》,也曾經通過許多渠道批評這個法案的嚴苛。諸多利益與中國捆綁在一起的美國公司和投資銀行家們紛紛抱怨,紐約最近之所以難以吸引亞洲公司前來上市,其根源在於來自監管與法規方面的巨大壓力,而《薩奧法案》就是罪魁禍首。無奈美國證監會新任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一向對中共政府毫無好感,11月份在北京時他還對濟濟一堂的中國監管者和政界人士表示,「中國資本主義正面臨著與當年清朝同樣的命運」。從這句話可看出:所有這些威脅與批評對他不太起作用,除了美國政府走馬換將,否則華爾街大門不會對中國銀行與企業洞開。

建行香港圈錢,股市水幹了一大截

既然到美國華爾街上市成了一個短期內無法實現的目標,中共政權只能很現實地改變策略。建設銀行在香港上市就是中共政權的一個選擇。而標準普爾評級的改變則幫了中國銀行系統很大的忙。

2003 年11月26日,標準普爾給了中國銀行系統一個很糟糕的評級標準,其中兩項結論讓中共政權頗為尷尬:其一,包括四大國有銀行在內的12家商業銀行的信用狀況全為投機級(即BBB-以下)。其二,標準普爾估計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比例大概在44%∼45%。這與目前國內官方發布的數字22.9%相去甚遠。按照中共政權的慣例,如此「惡評」如果出自他國政府或者非政府組織,定會惡言相向,大加抗議。但這次中共政權由於考慮到必須要爭取普爾今後提升評級標準,依靠辱罵不能解決問題,於是拚命忍了這口惡氣。這一忍還是值得,普爾今年調整了中國銀行系統的評級。

在建設銀行上市前一個月,素來將中國銀行業視為世界上最具風險行業的標準普爾同時提升了中國7家銀行的評級。三家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工商銀行的長期外幣評級由「BBB-」調升至「BBB+」,短期評級由「A-3」調升至「A-2」,三家銀行的長期評級展望為「穩定」。同時,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的銀行基本實力評級由「D+」調升至「C」。而調整的標準並非銀行經營有所改善,而是「中國的銀行是國有銀行,政府不會讓它們破產」。

與建設銀行招股期間的春風得意(籌集到622億港元資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建行股票掛牌交易後,市場反映平平。儘管在主導中國金融改革的中國銀行業高官看來,只要建行實現上市,就意味著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建行這隻股票因其籌資額巨大,被稱為 Large CAP.(large capitalization),小小的香港股市在短期內不可能再為中國其它銀行籌集到如此巨額資金。於是,開放中國大陸金融業,吸引外資就成了唯一可行的選擇。

130億美元已經進場,但中國還需要2200億

按照中國媒體的說法,世界銀行各大系,如亞洲系、歐洲系及美洲系都已紛紛布局中國,煞是熱鬧。而這些外資銀行投資主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持有相對控股比例,控制董事會,如新橋投資深圳發展銀行。第二類,入主銀行的董事會謀求發言權,如 2001年12月匯豐銀行以6,260萬美元購入上海銀行8%的股權,成為僅次於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東。第三類,深度介入並控制銀行某項業務,如花旗銀行入股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雙方達成結為「具有排他性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協議。

但總的來看,外資銀行布局者多,真正投資的還不是很多。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最新數字,到目前為止,總共有18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近130億美元──還未達到中國建設銀行預擬在華爾街的圈錢金額180億美元。

而中國高官們對銀行引進外資似乎也未統一說法。就在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放下身段,提出外資入股中國金融業的上限不再侷限於銀行總資本的25%,擺出一幅大賤賣的架勢時,他的副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卻又在「2005中國論壇」上拿足了架勢,自欺欺人地聲稱「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不是為了引進資金,而是為了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手段,促進中資銀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並且表示中國引進戰略投資者應堅持五項原則、符合五個標準。投資入股中資銀行一般應當是大型金融機構,在銀行經營管理方面有豐富經驗。合格的戰略投資者要符合五個標準:投資所佔股份比例不低於5%;股權持有期在三年以上;派駐董事;入股中資同質銀行不超過兩家;技術和網路支持。

而就在中國銀行業高官們忙於回應國內批評其「賤賣」銀行並導致金融主權旁落時,國外「戰略投資者」的後花園裡卻開始起火: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股東們在得知該行與中國銀行達成入股協議後,連聲抱怨,說銀行投入這麼多資本,換取一家有風險的國有銀行的股權,「買貴了」!

而中國金融系統這個碩大無比的無底洞,到底要多少金錢才能填滿呢?
一直在中國尋找投資機會的荷蘭銀行對此有個估計。該行負責企業銀行以及全球金融機構的副董事長岑永賢曾對《全球財經觀察》說,荷蘭銀行注意到近期中國有數家銀行正積極籌備上市,但 如果所有中國的銀行想達到8%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及80%的不良貸款準備水平,中國銀行體系需額外注入2,200億美元的資本。

而外國銀行至今還只向中國的各銀行投資130億,也就是說,中國還需要再引進十幾倍於目前的資金,才能將這個爛攤子收拾好。這就導出了一個問題:

會有那麼多的外資銀行垂青中國的國有銀行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