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英文媒體中國日報11月24日報導說,中國官方已經承認這位後來已被關押起來的交易員,今年夏天在倫敦金屬交易所對期銅開出了一系列災難性的賣單,給國家造成數億美元的損失。
華盛頓郵報25日指出,在這起醜聞於本月傳出後,中國官方先是否認這名交易員的存在,隨後又將其貼上「流氓交易員」的標籤。11月24日,中國官方媒體首次對外承認確定存在著一位名叫劉其兵的政府交易員。華盛頓郵報說,中國日報的報導暗示著中共領導的政府已決心對這起交易醜聞承擔責任。而這起已在國際商品市場引發動盪的醜聞,也重新提出了有關中國經濟透明度這個最基本的問題。
中國官方媒體稱,其實劉其兵供職的並非是中國國家儲備局,而是中國國家儲備局物資調節中心(簡稱「國儲中心」)。前者是中國國家發改委內設機構,後者為發改委直屬事業單位,「有事業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但資深人士透露說,國儲局與國儲中心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國儲中心一直負責國儲局持有儲備物資的輪出和處理。
中國有關部門承認,今年夏天,劉其兵在倫敦金屬交易所針對12月21日交割三月期A銅,不斷開出賣單,希望銅價下跌,結果賣得越多虧得越多。9月中下旬,劉其兵累計開出8000手空倉合約,一批對沖基金把賭注下在這20萬噸空單上。11月17日,三月期銅漲到最新的歷史最高價4183美元,尾市收報 4170美元──相對於6個月以前的價格,已經大幅上漲了40%。
按照9月20日和11月17日收盤價之間的差價計算,20萬噸的空單累計浮虧9400萬美元;倘按8、9月份LME的平均價格3500美元計算,20萬噸則意味著1.4億美元的虧損。如果劉其兵的建倉時間更早,或價格繼續上漲,虧損將更大。市場把劉其兵的身份與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聯繫在一起形成這樣的傳聞:國儲局大規模參與了該期貨品種的交易,目前已出現了數十億人民幣的浮動虧損。
10月31日,中國國儲局宣布,將委託國儲中心向市場拋售5萬至10萬噸銅。國儲中心官員聲稱,國儲中心一系列的動作都是為了穩定市場供需情況。與此同時,劉其兵已從倫敦金屬交易所消失,突然長期休假。在國儲局介入調節銅價時,市場中有各種質疑的聲音,如國儲是否擁有足夠的銅可以抑制銅價,國儲在倫敦金屬交易所期銅市場中擁有大量頭寸等等。銅價也在質疑聲中不斷創出新高。
國際分析機構認為,中國國儲局的高調拋售活動,表面上是為了平抑國際銅價,實際上卻是為了拯救在倫敦的大量空倉頭寸。因為有消息稱,國儲局在倫敦LME的賬戶上存在大量的空單,大約為8000手(每手25噸),下單人為負責國儲物資調節中心在海外市場套期保值業務的進出口處處長劉其兵,下單時間為9月20 日左右,交割日為12月21日。
據中國國儲局官員透露,目前尚不能證實國儲局賬戶上有大量空單,可能是劉其兵個人的賬戶在大量做空。而據英國金融時報率先披露說,當事人劉其兵已經失蹤,就連倫敦圈內的經紀商都已經數週未聯繫到此人。而這段時間,恰恰是國儲局頻頻出手打壓期銅價格之時。
華盛頓郵報評論說,由北京統治者作出的決定,再由上海交易員在從紐約到東京的交易市場「興風作浪」,已使中國的財富同全球的其它經濟日益糾纏在一起。由於自身資源匱乏,近年來中國對原材料的胃口愈加貪婪,已變成世界第一大銅、鐵礦石和鋼材的賣家。本月國際銅價已創下歷史最高記錄,其主要原因就是市場預測在這起交易醜聞出現後,中國將購買大批期銅。
華盛頓郵報說,中國日報稱,官方初步調查發現,劉其兵一人應該為所造成的損失負責。11月21日,一家中國經濟媒體率先暗示,政府將會對倫敦期銅醜聞承擔負責。隨後中國媒體又透露,劉其兵已在10月中旬因「違規」而被關押起來。
像中國其它媒體一樣,英文版的中國日報也用很長篇幅介紹了劉其兵的其人其事。湖北籍的劉其兵是武漢大學的高材生。1990年他從該校國際金融系畢業後不久,就來到國家物資儲備局系統工作。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到發生國儲拋銅事件時,劉的職務已是國儲所屬國家物資調節中心進出口部主任,屬處級幹部。
許多人對劉其兵的評價都很高。回憶起和劉其兵的首次接觸,上海某期貨公司老總說,「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人很牛,很傲,是一個能夠在市場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物」。中國證券報報導說,1999年到2000年期間,劉曾經被國儲派往倫敦進行培訓,當年培訓他的一位教員說:「那時候感覺他很謙虛,很有親和力,是個既聰明能力又很強的人。」誰也沒有想到,他竟然掀起了這輪國際銅市的一場大風波。
「他可以說是近兩年全球最出色的交易員,因為是劉其兵,首先發現並最終製造了期銅的這輪超級牛市」,一位市場分析人士這樣評價他。據悉,在2003年行情還沒有啟動前,劉其兵早就認識到這波大牛市了,他因此而成為期貨界的一位神奇人物。業內人士指出,以他為首的中國資金在3000美元以上飛蛾扑火式的大肆放空,被對沖基金一路盯住而讓銅價破天荒地突破了4000美元的天價,從而製造了這輪超級牛市,而以他為代表的這批資金一直都是巨額虧損的。
除此之外,劉可謂是國儲十年來精心培養出的首位核心交易員。據透露,劉在1995年獲得了在倫敦金屬交易所為期半年的實習機會,劉其兵協助建立了連接倫敦金屬交易所和國家物資儲備局的電腦網路。
相比倫敦金屬交易所,劉其兵一直認為上海市場容量太小,交易很容易被發現。「拋10萬噸銅都很難」,劉曾經對他周圍的人說。據悉,同樣是20萬手的總持倉量,上海的市場規模僅為倫敦的十分之一。接近他的人分析,這表明他那時已有一點賭性了。
中國每日經濟新聞11月25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出事之前,劉其兵和巴林銀行事件中的裡森、住友事件中的濱中泰男以及中航油事件中的陳久霖一樣,都是「優秀交易員」,都有些視風險如糞土的味道。但常年在風口浪尖衝浪的工作特性加上個人私慾的膨脹,卻最終讓他們走上了「成名」的道路。然而,僅僅是前述兩個原因,還不足以構成「事件」,更不足以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個人的「擦搶走火」,充其量也就是他們自己「倒霉」罷了。而更為引人關注的是,他們個人的「倒霉」暴露出方方面面監管監控的漏洞。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本次 「倫銅風波」之前,劉其兵把10-20噸期銅空單拋向了市場,其間數月之長,竟然無人查知!而據報導,在此前的2004年上半年,僅有的另一名交易員被剝奪了下單資格,直接導致了1年多來只有劉其兵一人有下單權。
文章質問:肩負國家重責,身在風險之巔,卻大權獨攬,缺乏監督,本已畸形的「兩人制」變成了「一言堂」,劉其兵又怎能獨善其身?試想,國內券商在數名高管 「主政」的情況下尚可合謀建起「老鼠倉」,劉其兵「一人獨大」又如何能擺脫利益的誘惑?而一年之間,又是誰在縱容他如此逍遙地代國家操控期銅買賣?是「研究研究」的體制?還是個別不負責任或者同樣利令智昏的相關人員?劉其兵如今失蹤了,但劉的「不幸」難道僅僅能由其個人負責?!
還應該看到,市場經濟在釋放出人們極大能量的同時,也釋放出了原來被計畫壓抑著的很多私慾,並暴露出了眾多轉軌過程中的權力真空。對此,我們又該如何去實施有效監管呢?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