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配戴光彩奪目的黃金首飾,但你是否知道生產黃金的驚人代價!據專家透露,一盎司黃金,你用1000英鎊就可以買到手,但同時,生產一盎司黃金卻會產生30噸有毒廢物!由於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大肆開採黃金,當地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廢棄的礦山成為威力巨大的「定時毒氣彈」。
黃金價格暴漲
隨著一些國家經濟的發展,與發達國家一樣對珠寶的需求增大,全球對黃金的「飢渴」已達到最高水平。在這股浪潮的推動下,全球黃金價格已達到17年來的最高水平,25日黃金價格上漲了7.7美元,如今每盎司已超過474美元。與此同時,全球剩餘黃金儲量已相當少,而提取黃金付出的環境代價卻對人類影響深遠。
一枚價值1000英鎊的結婚戒指(相當於一盎司的黃金)能產生30噸的有毒廢物。為了生產一盎司的黃金,礦工必須開採數百噸礦石,然後再將礦石浸泡在氰化物溶液中分離黃金。礦業監察機構的一位負責人說:「黃金開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骯髒、污染最為嚴重的行業。」環保主義者和受開採活動影響的當地團體正聯合起來,敦促政府、公司和消費者認識到黃金真正的代價。這位負責人說:「黃金開採業一直未處於公眾監督之下,人們確實不清楚黃金的生產過程。黃金開採業最終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僅僅是光亮照人的成品。」
從莎士比亞到雪萊,這些大文豪們一直為人們無法抵禦黃金誘惑而痛心疾首。當今對黃金的狂熱既不是尋求支撐一個帝國的根基,也不是為了鞏固貨幣的地位,僅僅是因為我們對珠寶的渴求而加大了對黃金的需求。在今天開採出的黃金中,80%被用來滿足地位象徵的需要。環保主義者正試圖勸阻消費者不要購買使用氰化物過濾提取的「骯髒的黃金」。
金礦落後的開採工藝
落後的開採工藝危害巨大
然而,他們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據世界黃金理事會的數據稱,新近富裕起來的消費者將今年的珠寶銷量推向了380億美元的最高記錄。由於大部分發達國家含金量最多的礦石已開採完畢,黃金開採業開始將觸角伸向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如今,全球高達70%的黃金是在諸如秘魯、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開採出來的。在遭到開採後,發展中國家的廣闊土地不僅變得一文不值,更可悲的是,還成為一枚重數十億磅重的「定時毒氣彈」。
美國的環保機構將大面積廢棄不用的金屬礦比作核廢料垃圾站,對子孫後代的影響可想而知。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環境保護署估計,用於清除廢棄金屬礦的費用可能高達580億美元。採礦業宣稱,他們正在加大對貧窮國家的投資,為它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帶去就業機會。世界銀行肯定了採礦業的說法。世界銀行已呼籲100多個國家的政府給予大型礦業公司減稅、補貼及其它優惠政策。但是,2001年,在人們的抗議聲中,世界銀行暫停針對採礦業的資助項目,施加壓力要求採礦業減少氰化物的使用,停止隨意處理有毒廢物的做法。
黃金開採等於毒藥生產
然而,採礦業認為這不符合實際,對世界銀行的要求置之不理。世界銀行如今把本來用於幫助採礦業發展的資金轉而支持其它行業。採礦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採礦業依賴於一種稱為 「堆攤浸出」的過時採礦技術。這種採礦方法使礦工能從低劣礦石中過濾出微小的黃金微粒。氰化物是採礦業提取黃金時優先使用的化學物質,全球每年黃金產量 2500噸,其中90%是通過這種方法提取的。
在典型的堆攤浸出法開採過程中,大量礦石被壓碎,堆放在土製和塑料支架上面,壘成類似金字塔大小的礦石堆,上面灑上氰化物溶液,一連灑上數年。隨著氰化物溶液滲入礦石層,它會將黃金從礦石中沖刷出來,工人隨後在支架底部將黃金拾起來進行進一步加工。30噸低品位金礦石只能提取出區區一盎司黃金。氰化物是一種有毒化學物質,一茶匙濃度為2%的氰化物溶液就足以毒死一個人。從秘魯到迦納,採礦業在提取黃金過程中全部使用這種危險的化學物質。
開採黃金過程中產生的氰化物廢物一般儲存在廢水池中
採礦業做到自律不容易
在開採黃金過程中產生的氰化物廢物一般儲存在廢水池中。一旦下過大雨,河水暴漲,從廢水池中溢出的氰化物廢物會流進水系,對環境、野生動物和附近村莊造成致命後果。2000年羅馬尼亞一次氰化物廢物泄露事故給該國造成自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以來最嚴重的環境災難。當時,羅馬尼亞巴亞馬雷附近一家金礦的數噸含氰廢水衝破大堤,流入蒂薩河和多瑙河,結果造成災難性後果:1000多噸魚類死亡,沿河植物和鳥類也難逃一劫。
然而,世界各地的礦山卻一直在重演著「巴亞馬雷悲劇」。在發生巴亞馬雷泄露事故以來的5年裡,迦納、西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等國家先後發生過此類事故,這些事故全部是由跨國公司擁有的礦山造成的。而就在那段時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一直忙著與採礦業就制定自律規範展開談判。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德斯塔.麥布拉圖承認,採礦業活動對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但他同時表示,他們正在採取措施減輕對環境的污染。麥布拉圖說:「我們正與礦業公司合作,防止事故的發生。」不過,環境監察組織認為採礦業自律規範(本月剛剛公諸於眾)毫無用處。「銀行觀察(Bankwatch」和「歐洲地球之友」兩家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自律規範只是採礦業想造成一種假象,讓人們認為礦業公司正在解決環境問題。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科瓦爾湖(Cowal)是跨國採礦公司和當地土著居民鬥爭的最新戰場。當地土著人瓦拉哲裡人代表、61歲老人內維爾.威廉姆斯說,鬥爭是必然的,由於礦業公司得到政府的支持,他清楚最後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威廉姆斯老人說:「我們沒有任何資源,但我們是在為所有人而戰,因為這裡的環境很有可能受到氰化物的破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提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