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開始瓜分最後的肥肉:外資蜂擁入股中國國有銀行

 2005-08-31 22:4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博訊編者按:再次說明,中國政府禁止中國國民的私人企業涉足金融,但開始開放給外國人,這是一貫的對民族工業進行歧視的賣國政策。希望所謂的愛國人士注意這個做法。)

今年初,華爾街某銀行一支勁頭十足的團隊飛往中國,考察投資中國四大銀行中的兩家--中國工商銀行(ICBC)和中國銀行(BoC)。

經過一週會談後,當這個工作小組的領隊準備離開北京時,他的電話響了。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電話另一頭是中國建設銀行(CCB)的一位官員,他請這家外國投資銀行考慮投資建行。建行也是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之一,是工行和中行的主要競爭對手。

中國陷入困境的金融集團及其政界統治者們渴望在海外上市前,從外國競爭對手那裡吸引資金和專業技術。這種毫無顧忌的渴望,正迫使各投資銀行改變它們與中國打交道的手法。

中國開始將各產業私有化後,「表現最佳承銷商」( bulge bracket)機構迅速瞭解到,要想贏得知名企業利潤豐厚的股票承銷業務,就必須趁早動手。在達成交易前的幾年裡,它們通過接近公司高層,舉辦宴會招待對路的政府官員,得以表明自己的承諾,以贏得備受覬覦的首次公開發行(IPO)業務。

一位資深的中國銀行界人士表示,首次公開發行「從來不會在交易達成前幾個月贏得,輸贏幾年前就定了」。

股權購入的機會則留給了全球石油巨頭等戰略投資者,這些巨頭花費數十億美元,在中石油(PetroChina)、中海油(CNOOC)和中石化(Sinopec)等中國競爭對手首次公開發行前,就買進了它們的股份。

但投行近來花費數百萬美元購進股份的行動似乎表明,在中國資本注入可以與先發優勢一樣有價值。本月,美林(Merrill Lynch)參與了由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牽頭的財團,共同出資31億美元買進了中國銀行10%的股權。

據悉,瑞銀集團(UBS)也即將買進中行約5億美元的股份,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則在考慮對建行進行類似規模的投資。高盛(Goldman Sachs)和德國保險商安聯(Allianz)一道,想買入工行價值20億美元的股份。

所有銀行都竭力否認,此類股權收購與股票承銷權之間存在任何聯繫,它們聲稱,必須根據投資本身的價值對投資做出判斷,因為首次公開發行承銷費要比收購股份的支出低得多。但不成文的規則是,投入資本能使投行贏得首次公開發行權的理由更充足。

匯豐銀行(HSBC)在中國交通銀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與平安保險(Ping An)首次公開發行前,分別對它們投資了17億美元和6億美元。在它們上市前,匯豐都如期被選為牽頭顧問。與之相反,花旗集團(Citigroup)背棄諾言,沒有購買建行股份,結果,花旗遭譴責,還被排除在建行50億美元的首次公開發行之外。

分析師強調,中國金融業在私有化過程中地位特殊,因為各家投資銀行既被當作顧問,也被當作戰略投資者。

但中國各銀行都渴望,外方能幫它們矯正數十年來政府指令性政策造成的財務、管理上的錯誤,這種渴望正在加大競爭壓力。

例如高盛對工行的興趣,就有擾亂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長久以來,計畫為中國最大的銀行作顧問的危險,還可能是瑞士信貸積極遊說參與建行上市的原因。

從高盛的角度來看,它與中國銀行的穩固關係,受到了美林對中行投資的威脅,這種擔心直到上週才得以消除,因為高盛上週獲得了中行上市的股票承銷權。

但對華爾街投資銀行和它們的股東來說,關鍵的問題是,除了承銷權,投資中國的銀行是否有經濟意義。

由於投資中行的蘇格蘭皇家銀行,以及投資建行的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等戰略投資者在信用卡與按揭業務等領域成立合資企業擁有優先權,因此投資銀行的地位也許與私人股本差不多。

高盛令其風險投資部門與工行進行談判,就清楚地表明瞭這一點。而美林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其它投行也私下裡承認,它們最大的希望是,在今後幾年把持有的中國股權出售盈利。

鑒於中國海外上市企業的股票漲勢喜人,這可能是個有利可圖的戰術。但這也加大了美國投行在中國的賭注和風險。

正如一家尚未投資入股中國四大銀行的投行高管所說:「可以說這些就是私人股本投資,但它們能達到私人股本(初始投資20%至30%)的回報嗎,也許還是把這些資本放到其它地方更好?」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博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