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跟人一樣多,廟宇跟房舍一樣多。」這就是尼泊爾留給外國人最深刻的印象。尼泊爾百分之九十的人信仰印度教,其餘則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隨處可見寺廟那是不必驚訝的呀!若到紐約,我們可能迷途於數以萬計的高層寫字樓中,在加德滿都、帕坦、巴德岡,我們又怎能不迷失於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的宗教建築中!竊以為自己是一個方向感很強的旅人,卻也經不起尼泊爾歷史古蹟的「輪番轟炸」,稍不留心就會將三座古都的歷史風貌互相穿插。呵呵,這樣也好,或許只有在糊塗中留下的那一片清晰才是自己最為喜愛的。
尼泊爾是南亞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小王國,因為袖珍,可用來建造城市的國土又只有一條狹長的河谷和有限的平原,所以自古以來,每個城市都挨得很近,近得能「雞犬相聞」。加德滿都、帕坦、巴德岡互為鄰居已經有好些年頭了,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紀。當時馬拉王朝的亞克西雅.馬拉王將土地分給三個兒子,看來家產分得還挺公平,兒子們都沒啥意見。他們沒有打架,私下還在較勁。加德滿都、帕坦、巴德岡開始了另一種競爭--看誰能將城市建得更漂亮,是「比闊」的心態在作祟,還是信仰的虔誠在支撐,不得而知。
穿行於三座古都中,遊客完全可以從容地給這三位馬拉王的藝術品位打打分。從城市規劃而言,帕坦按照佛經中經輪的形式設計,以王宮為中心,建築呈放射狀分布;而巴德岡則按照法輪的形狀設計建造。遺憾的是六七百年後,我漫步其間,已經無法在狹小的街巷中分清城建的脈絡了。好在三位馬拉王的競爭焦點都在王宮周圍,他們分別建了一座杜巴廣場(即王宮廣場),傾其主要財力在廣場四周建起華麗的宮殿和寺廟建築群。這樣,我們只要把評價的焦點集中在杜巴廣場就行了。
加德滿都
眺望加德滿都最好的位置是在西郊的斯瓦揚布那特寺,建在山頂上的寺廟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宏大的白色覆缽上有座方形塔,四面畫有巨大的佛眼,表示佛法無邊,無所不見。佛眼下一個像問號一樣的鼻子,這是尼泊爾數字「1」,其寓意顯而易見。順著佛眼,我看到了藍天白雲下的加德滿都,密密匝匝的低矮建築,那樣的擁擠,尼泊爾從來不節制生育,猶如以前的中國大陸,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地保留著,時間的停滯與空間的膨脹終有一天要讓人感到痛心。佛祖預見到這一切,可是對於信仰印度教的國度,他恐怕也只能袖手旁觀了。
加德滿都的杜巴廣場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塔廟式建築,兩重檐,高約20米,據記載,公元12世紀時有人用一棵巨樹的木料建成此廟。於是,人們叫它加德滿都(尼泊爾語意為「獨木廟」)。後來,「獨木廟」成了城市的中心,加德滿都也順理成章地成了城市的名字。
如果不是旅遊書上強烈推薦,一般旅行者是不會去逛「獨木廟」的。杜巴廣場上隨便挑一座建築,都要比「獨木廟」華麗不知多少倍。以我的體會,當眼前美女如雲時,最好不要只盯著一個美人看,因為沒有視覺上的整體比較,就不可能欣賞到最心儀的細節。在杜巴廣場,我在一座寺廟的台階上坐下來,像當地人納涼似的,欣賞著具有濃郁宗教氣息的街景。哈祿曼多卡宮、活女神廟、塔萊珠女神廟……我真的不想記住它們的名字,對要背誦好幾遍才能記下來的東西我已經沒有耐心。我希望記住的是對尼泊爾的感覺,一種對現代文明保持著高度警惕,又從容享受傳統生活的感覺。
帕坦
印度教對我來說是陌生的。在我熟悉的宗教中,諸神之間通常具有或多或少的關聯,要麼是師徒,要麼是親戚。而印度教的諸神之間大體上是各自獨立的,誰也不買誰的賬。這一特點也反映到寺廟建築上。印度教每一座神廟只住一個神,所以建築空間都特別小,用「塔」來形容似乎更貼切些;而佛教則像現代社會的「傳銷」網路,一座佛殿之內往往是數十位師徒同歡,所以寺廟都建得頗具規模。差別更明顯的是,印度教較為苛求,佛教較為寬容。印度教神廟根本不允許不信仰該教的人越雷池半步,而佛教則是普度眾生,不管你幹過好事還是壞事,不管你是哪個教的皈依者,都可以在佛殿內外活動自如。我總覺得,作為信仰的聖地是要有所拒絕的,因為有所拒絕才能保持信仰的神聖。
帕坦的杜巴廣場有一座印度教神廟--克里希納廟,供的是黑天神,由於是王室所建,所以規模要比普通神廟大些。外觀上看,整個神廟坐落於高臺基之上,沒有圍牆。在主殿的聖所正上方,矗立著一座有21個鎏金塔頂的竹筍狀主塔。除塔頂外,完全用石頭建造,宛如一件精彫細琢的石雕工藝品,被譽為「尼泊爾建築藝術的奇蹟」。據說塔亭的欄杆間彫刻著印度古典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的圖像,神像和鳥獸都栩栩如生。遺憾的是無法登臨,也就不能欣賞到其精妙的彫刻技藝。好在廟前豎著一根石柱華表,華表頂上有金翅鳥王迦樓那的石刻鍍金像,看得挺真切,權當自慰。
杜巴廣場上有一座「性廟」,屋檐下斜撐著的木雕支柱無一例外刻繪著兩性合歡的畫面。高度誇張的動態,變形優美,性感強烈,只要臉皮比我稍薄一點的人都應該將自己的臉先羞紅了,然後將眼睛移向別處,直到周圍無人時再轉頭細瞧。據說,「性廟」是專門用來傳授生育知識的寺廟,每年只開門一次,讓印度教的善男信女們集體接受性教育。其實,即使不入此廟,就這雕懸在外面的84種合歡之態,已是夠人學習觀摩的了。
走出帕坦的杜巴廣場大約有一二百米了,忽然看到老街上翻新的舊廟,也有同樣的雕飾,大方而無畏地對著街面。看來尼泊爾再也找不到什麼兒童不宜的東西。
在帕坦,有兩座堪稱經典的佛教寺廟都躲在窮街陋巷中,一座叫黃金廟,另一座叫千佛寺。黃金廟建於11世紀,名副其實的銅牆鐵壁,連寺院的屋頂也是銅的,類似於瓦當的銅雕竟然是一個個佛頭。佛本來是要供奉在殿堂之上的,怎麼能讓他們在室外日晒雨淋呢?我曾經自以為熟悉佛教,但在尼泊爾佛教卻有另一種開放的解讀。黃金廟裡還有一處景觀觸動了我的神經,一排年代久遠的銅佛旁邊掛著一隻長方形的電子鐘,凝固與流動,古老與現代,強烈的反差像個哲學命題,讓人深思。
千佛寺,其實應該叫千佛塔更準確些,塔身周圍就是民居和佛具商店,空間逼仄得讓人覺得這麼多的佛像聚在一起呼吸都有困難。看著層層疊疊的小佛像組合成13層高的塔,不禁欽佩起菩薩們的團結精神來。他們會羨慕印度教的神嗎?一神一廟的愜意生活難道不是菩薩們嚮往的嗎?
巴德岡
到了巴德岡的杜巴廣場,即使沒有導遊指引,遊客也不會忽視光彩奪目的王宮金門和精巧迷人的五十五窗宮。金門為鎏金銅鑄,門上的女神雕像無不體態豐盈,呼之欲出;飛檐之上排列著的獅、像、鳥也各司其職地盡著看守之責。金門東面就是四層磚木結構的五十五窗宮,暗紅的宮牆上排列著55扇黑漆檀香彫花木窗,其精細程度只能用巧奪天工來形容。更讓人驚奇不已的是,經過近600年的風侵雨蝕,其上精美的花紋依然清晰如初。王宮開這麼多窗戶是匪夷所思的,這樣做太不符合安全原則。誰都知道,王宮的幸福是屬於最高統治者的,而那麼多等待寵幸的漂亮王妃則寂寞地打發著長長的日子。「這麼好的鼻子,這麼好的嘴巴,這麼好的眼睛閃淚花。」這是一首現代歌謠,卻像是唱給古代王妃的。或許正是因為寂寞,王宮才需要這麼多格窗讓王妃們窺視宮外熙熙攘攘的世界。誰能說平民的生活就遠離幸福?
遊覽巴德岡,尼亞塔波拉廟是無論如何不能錯過的,因為它是尼泊爾最高的印度教神廟,供奉著希提拉克希米女神。神廟高達30公尺,要爬上五層平臺的上百級階梯才能到達頂端。有趣的是在每一平臺的階梯旁,都立著一對象是收「買路錢」的威嚴雕像,並依照力氣的大小由上往下排列:希提拉克希米女神、神鷹、獅子、大象、大力士。據說每層雕像的神力比下一層雕像大10倍,而大力士的神力要比凡夫俗子大10倍。瞧那碩大無比的雕像,該不會有人動與之比試的念頭吧!
尼亞塔波拉廟前有一個小廣場,廣場上有一座老建築,據說原來的功能類似於中國的戲臺,是用來奏樂給神聽的。其實,尼泊爾悠揚舒緩的樂曲,不僅神愛聽,我也愛聽。在帕坦我買了三盤CD,聽著聽著,思緒就會被帶到那遼闊而純淨的地方。黃昏時分,明明暗暗的「樂樓」有一種雕塑的美感。我拾階而上,在頂層走廊的一角坐下,要一杯咖啡,俯視廣場上悠閑漫步著的僧侶、美女和商人,我彷彿擁有了希提拉克希米女神俯瞰眾生的優越感。
天色晚了,我不得不放棄飄浮雲端的優越感,走出巴德岡古城。暮色之中,呼吸著鄉野清爽的氣息,我還是感到開心。被尼泊爾燦爛的古蹟「狂轟濫炸」了兩天,終於可以靜下心來理一理紊亂的思緒了。
旅行提示:
旅行者最好住在加德滿都,從這兒到尼泊爾第二大城--帕坦只要5公里。帕坦是金屬彫刻手工藝製作中心,出產銅器,尤其是佛像銅器特別精緻,而且價格也較其他地方便宜,有興趣的人最好在當地購買。從加德滿都往西12公里就是尼泊爾歷史名城--巴德岡,這裡的木雕工藝舉世無雙,過了這村就沒有那店,太猶豫就會懊悔的噢!加德滿都有個泰米爾街,這兒是自助旅行者的天堂,能找到條件不錯又價錢便宜的旅館,而且還是購買尼泊爾特色產品的理想場所,如帕什米爾披肩、印度莎麗、紙燈罩等等,在中國的砍價功夫可以盡情地在這兒發揮,有的商品打個四五折也不是不可能的。
- 關鍵字搜索:
- 觸摸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